 |    剩男剩女变“恐归族” 年关成道道情感考题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歌手陈红的这首《常回家看看》,曾经让多少出门在外的人听得潸然泪下。
老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事实上呢?现在很多人想回家,又不敢回家。近日,在天涯论坛上,一篇名为《一个漂泊在外的应届毕业生写给农民工父亲的忏悔信》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发帖者称大学毕业了大半年,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一直“骗”着家里人说“在外生活很好”,并谎称“加班的话过年就不能回家了”。
记者采访中发现,今年,“80后”群体中最早的一拨人已迈入30岁门槛。但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工作不稳定,承受着沉重的房贷等负担,还有三成的人单身。因为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变成了春节“恐归族”。
一个创业“蚁族”的年关自白
人物档案:小杨,1982年出生,在杭州创业,现住五联西苑
“都毕业3年多了,还连个像样的工作也没有,女朋友也分手了,实在无脸见父母。”小杨一边翻动着手上的铁锅,一边和前面吃小吃的顾客打着招呼。
小杨来自湖北恩施,毕业于河南一所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2006年毕业后,就在杭州一家酒业公司从事销售工作,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
原公司在复兴立交桥附近,为了节省房租,小杨在转塘租住了一间农民房,每月房租350元。小杨办了一张公交卡,每天早上,他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乘504路公交车到复兴立交桥,然后转车到公司。
小杨说,他原来有个女朋友,是他大学同学,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处了五六年,后来还是分手了。女友的离去,对小杨的打击很大,他发誓要闯出个人样来。去年年初,他辞去酒业公司的工作,自费去重庆一所技校学习烹饪。学了一阵子后,又回杭州,在五联西苑开了一家小吃店,生意还不错。
小杨说,“开小吃店主要是为了练习一下手艺,把基本功打扎实,然后去大酒店做厨师,积累一些人脉资源。等时机成熟了再开始创业,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小杨这样对记者说。
这个春节,小杨说不回家了,要多挣点钱,年后再找个女友。明年,要带上女朋友一起“衣锦还乡”。
剩女,你妈叫你带着男友回家过年
人物档案:陈小姐,1984年出生,外贸公司职员,现住杭城某社区
“一到年关,我最害怕接到家里的电话,每次妈妈都要问男朋友的事情。”陈小姐是在QQ上接受记者采访的。
陈小姐是四川人,在南京上学,学的是商务英语。毕业后,在杭州一家外贸公司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美中不足的是,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男友,这也成了她和家人的一块“心病”。
据陈小姐讲,上个星期六,母亲的“夺命连环Call”又来了。妈妈一连打来几个电话,追问她今年过年回家不回家,还嘱咐她一定要把男友带回家看看。
陈小姐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不回家过年。她理解父母的担心,毕竟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人生大事还未定。她不愿意回去的原因很简单,到她这个年龄还没结婚,会被别人笑话。
“一回家,村里人都会来问,自己受不了,父母的面子也挂不住,哪还有心情过年啊。”陈小姐这样说。
像陈小姐这样的“恐归族”不在少数。这些所谓的“剩男”“剩女”,回家后最怕的就是被父母催婚、逼婚。为了逃避,他们无奈地成了“恐归族”。
年关,其实是一道又一道的情感考题
“老公是我妈心目中的好女婿,可我跟老公回他的老家了,父母过年岂不是很孤单啊?”父母住在杭州附近的小张,去年8月刚刚步入了婚姻殿堂。眼看着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越来越近,去哪家过年,成了小两口几乎每天讨论的话题。
小张是家里的独生女。上学的时候,每次和爸妈通完电话都会暗自流泪,所以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杭州工作。她的丈夫也在杭州拥有自己的事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过年回不回家?和谁一起过年?给亲朋好友送什么礼物?怎样串门走亲戚?……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其实都是一道又一道的情感考题。
当然,在这些“恐归族”中,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过剩”了,还有很多综合原因。网友“风尘仆仆来”在网上总结了春节不敢回家的“五大怕”:一怕饭局“车轮战”,太累;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挤;三怕父母逼婚事,太窘;四怕往来人情债,太烦;五怕节后综合征,太愁。
一位社会学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80后”这个群体已逐渐步入“而立之年”。事实上,在男多女少的性别失调和男强女弱的婚姻定式等因素的影响下,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女青年择偶的普遍问题,大龄未婚女青年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剩女”的队伍日渐庞大。
“一到年关,这更成了亲友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所以,与其在乎是否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不如端正态度,在新年里积极行动起来,整点新气象。”上述学者这样说。
新闻延伸
月入5000元以下的白领最“恐归”
一家网站发起“你为何不敢回老家过年”的调查,有43%的人选择因“回家过年开支太大,承受不起”。在这些受调查者中,有80%的比例是未婚男女,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90%。
收入不多,但过年花费却相当大。在这一调查中,只有10%左右的受调查者的过年花费在3000元以下,有相当多的受调查者表示,过一次年要花掉万元以上。
调查发现,“恐归族”中,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占很大的比例。为了自己能上大学,能出人头地,这些人的父母付出了太多。如今,自己走上了社会,父母对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也不指望他们回到家里帮老人揉揉背捶捶肩刷刷筷子洗洗碗,他们能回家父母就很开心了。然而,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逃避。 (吴静)
   (杭州网 作者: 编辑: 叶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