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往事,一点淡淡的酸楚 | | 来源:21CN旅游 作者:醉翁之意 创建日期: 发表日期:2006-09-20 阅读:2569 P:1/3 | |
| |
核心内容: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是苏州这样的城市最好的写照,也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自古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一直流传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宋)范成大的《吴郡志》。 著名的唐寅(伯虎)在《江南四季歌》里就曾写道:江南人住神仙地。随着历代文人骚客们的极力渲染,和历史记录的频频出现,苏杭的名声响彻了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
|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是苏州这样的城市最好的写照,也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自古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一直流传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宋)范成大的《吴郡志》。 著名的唐寅(伯虎)在《江南四季歌》里就曾写道:江南人住神仙地。随着历代文人骚客们的极力渲染,和历史记录的频频出现,苏杭的名声响彻了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
当我从小时候的耳熟能详,到真正踏上这片吴楚故地,探寻的角度已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也有了新的收获。
一、拙政园的鱼
在苏州的古典园林当中,以拙政园最为著名。拙政园初为唐代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辟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监察御史王献臣,晚年仕途不畅,辞职回乡,买下这片寺庙,改建为庭院。并摘自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 “拙者为政” 的句意,把宅院取名曰:拙政园。
拙政园的整个布局,以水景为佳。水面的占地面积是全园的五分之三,亭台楼阁均濒水而建,水成了园中的灵性所在。“水至清则无鱼”,这是我们以前经常听说的格言。而拙政园中的池水是静水,按“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来看,这潭死水的味道应该是不敢恭维的。可是我走遍整个园区,在感受园林的山光水影的精致时,却闻不到任何的异味,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答案在池塘里的鱼儿。
现在我才对鱼和水的关系,有了另一层不同的解读。在以前我们往往觉得,水是涵盖万物,滋养一切的,是万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只知道“鱼儿离不开水”,没想到池中奔腾翻滚的鱼群反过来,也能净化着水。如果没有这些鱼,我们看到的将是脏臭不堪的池水。
以前听说过一种绰号为“清道夫”的鱼,能够把鱼缸里的污秽清除掉,没想到当年设计园林的工匠们,就能智慧地采用放养鱼群的方法,来净化园林中的水池。当池塘滋养鱼群的同时,鱼群实际上也在为池塘作保洁净化的维护。看来只有这种共容并存的生态,才是生生不息的相处之道啊!
(本页最后更新:2006-10-04 17:53:5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