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 城市信息 |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度03分-28度36分、东经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间。
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87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现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东部平原地区,人工河道纵横交错。
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螯江,境内大小河流150余条。温州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有岛屿436个。海岸线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
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有119个镇、143个乡,30个街道办事处,5407个村委会,524个居委会。温州市人民政府驻地鹿城区。
温州市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城市,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79.1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4.77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0.95人。
温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雁荡山、楠溪江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乌岩林、南麂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7个省级风景区,8个市级风景区。旅游景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强。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全市性普查,共确定非遗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000余个。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和公布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7项,省级43项,市级203项,县(市、区)级78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64人。
根据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温州市少数民族人口11.32万,占总人口数的1.5%。全市有少数民族45个,其中人口在1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1个。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7个,分别是畲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布依族、壮族。
畲族是在温州居住生活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有2个畲族民族镇和5个畲族民族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多彩的民俗,为温州地方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温州通行普通话。温州方言以瓯语最为重要,一般泛指通行温州各地的温州话。民间一般公认温州鹿城区通行方言为温州话。温州方言除瓯语外,还有闽语、“蛮话”、“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
温州民间比较隆重的节日民俗有正月拜年、元宵灯会、端午龙舟、中秋赏月等。在温州传统节日民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莫过于近年来逐渐恢复兴旺起来的“拦街福”民间祈福活动。现在,一些西方著名的节日民俗也在温州流行起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著名宗教场所
大若岩陶公洞
位于永嘉县大若岩。温州有记载的最早的道观,传说陶弘景居此编撰《真诰》。
包公殿
位于鹿城西山路。温州市道教协会驻此。
江心寺
位于鹿城江心屿,又称中川寺,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著名佛教寺院之一。
妙果寺
位于鹿城松台山南麓。温州市佛教协会驻此。
周宅祠巷天主堂
位于鹿城区周宅祠巷。为温州第一座哥特式建筑。
城西基督教堂
位于鹿城区城西街。1951年以来为温州市基督教爱国会和协会驻堂。
| |
实用资讯 | | 电话区号 |  | 0577 | 邮政编码 | | 旅游电话 |  | | 主要民族 |  | | 地方方言 | | 最佳时节 | | 附近机场 |  | 温州永强机场 | 气候状况 | | 注意事项 | | 景区地图 | 查看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温州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