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彩虹桥,位于清华镇,省级保护文物。桥始建于宋,因袭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名。桥长140米,宽6.5米,四墩五孔,横跨于婺江之上,状若彩虹卧波。全桥由高低错落的11座亭阁连成古朴壮观的长廊,廊内两侧建有围栏、坐凳,行人可行走坐卧。  
  随着世界各地旅游业的开发,人一生中不可能将所有旅游地玩遍。旅游专家告诉人们:您应该玩世界玩世 界上不多得的旅游景观,尽最大努力避免玩类同的地方,提高旅游质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家。那么,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彩虹桥就是这样一处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彩虹桥是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
   彩虹桥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廊桥,建于南宋(1137年)规模最大——全长一百四十米,保存最完整,设计最科学的一座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彩虹桥是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标志性建筑
   婺源上千年隶属古徽州,她的文化、建筑、民俗、菜系等都属徽州范畴。从古村落看,西递、宏村已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成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婺源的任何村落,山水、田园难以代表自己的特点,而彩虹桥在整个徽州,乃至中国仅此一桥,她是徽州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婺源的象征,是婺源标志性的建筑。木质部分设计体现哲理思想——越简单实用,越容易传承延续。
 彩虹桥的桥面部分是木质,不可能永久保存,它面临自然腐化。先辈们考虑到将来的维修,所以整座桥没有雕梁画栋,做工都显得粗糙、不清细。用随时可请的普通木工来建造,只要做到厚重、结实、耐用就行。因此,八百多年来。历代都有维修,充分体现了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与延续的哲学思想。彩虹桥的木质部分是古人围绕后人易于维修而设计的。
   彩虹桥是婺源民俗文化集中体现
   彩虹桥从和尚化缘到建成,历时近十年,在完工时,雨过天睛,西边挂了道亮丽的彩虹,当地人认为这是绝好的兆头,因此命名为彩虹桥。她的寓意:凡过往的行人、商旅踏上此桥,如同登上吉祥、美丽的彩虹,终身有个好运气。寄托了古人的祝福。彩虹桥的西岸是通往饶州府的古驿道,桥十米远处有条四米宽的小河沟,古人做了一座石拱桥,取名登云桥,即登彩云的桥。登云桥与彩虹桥名的组合,体现了婺源桥文化精髓:祈盼吉祥、发达。因此,在古代,仕子们回乡赴任,一定要到这两座桥上走走,踏青天,上彩虹,就能平步青云;学子们,进京赶考,一定要来走走,踏青云,上彩虹,高举榜首,踏上仕途,光宗耀祖;徽商们,临行前,一定要走走,踏青云,上彩虹,希望生意红火,衣锦还乡。在古代,彩虹桥是周边地区的人们讨口彩的地方。虹桥防洪体系的设计是古代婺源人智慧的结晶
   彩虹桥是建在是宽的河面上——最宽的河面,流速最缓,对桥冲击力就小;桥墩设计成半船形,可以分解洪水的冲击力;桥墩之间的距离,是根据河床的流速设定的,流速最大的地方,墩距最大,有利于泄洪因桥下游三十米的地方,建一石坝,抬高水位,缓解洪水的流速,保护古桥。    彩虹桥的美是婺源人运用山水文化的集中表现
   婺源古代人,对任何一种建筑都讲究山水之间的和谐因设计时,做到相互融合,人、建筑、山水(环境)天人合一。彩虹桥建在清华村与毕家墩最佳河面上,两村依山傍水,景色如画,桥上游是笔架山,桥下游筑一道石坝,形成美丽的小西湖——留住水,留住财。廊桥与村落、青山、碧水、驿道构成了中国最美的水墨山水画。尤其是晨雾、细雨、月色下更显诗情画意,成为古人采风的地方。
   彩虹桥是婺源最吸引媒体、影视人的地方
   彩虹桥迄今为...[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