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草堂原草堂名庐山草堂,亦称遗爱草堂,始建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在结构上极为独特,长阔大小力求随自己心愿,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其建筑工艺极为简单,房柱用刀斧砍削,不用油漆,竹编的墙壁,不抹泥灰。窗户用纸糊,幔子用萱麻织,一切力图不加修饰,充分展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造景上,原草堂也别具一格,堂堂前筑一长方形平台,面积约30余平方米;台南挖一约60平方米的方池,池中植莲,池周种竹;池南面有一道石涧,石涧两岸“古松、老杉、大仅十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草堂东面有一股瀑布,水悬一米余,灌入石渠中,水声如抚琴瑟,草堂及周围环境真可谓是“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的和谐整体,置身其间,恍若进入一个忘我境界。 “白居易草堂”,按原草堂“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而建。坐北朝南,木结构、草顶。堂前立有一尊2米多高的白居易石雕像,其潇洒情怀,借石质而再现于天地间。草堂周转环境也颇与原草堂相近,堂堂前有一莲池,堂左有一小溪,堂后有苍松翠竹,但其展现的情韵,远非原草堂可比。草堂内陈列着白居易的著作及他在庐山活动的有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