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寨位于石城县屏山镇河东村,距县城21公里。该寨由上白垩统南雄组(K2)红色砾岩所构成。岩层倾向E,倾角21。。该寨海拔388.3米,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3 公里,面积约2.6平方公里。四周皆为陡崖,但西、北、南三面丹崖赤壁较为明显,使整个红色石山突起于平原之上,颇令人注目,故称红石寨。现筑大小两寨组成,大寨较平豁,顶有观音岩,岩下建葱云寺,寺侧涌出清泉一泓,足供千人饮用。山腰有狮子、梅子诸岩,另有上洪岩,直达寨门。岩洞多傍悬崖,形势险峻。小寨依附于大寨之侧。两寨之间,寨墙高筑,互为犄角,天然石缝连通小路,可攀援上下。
明正德六年(1511)、嘉靖四十年(1561年)、崇祯元年(1628年),红石寨均惟战祸。乾隆间石城教谕姚鲁芹之《游鸿石山记》云:“往者曾不兵袭,屠戮殆尽,迄今有千人墓在山下。”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地方团练屡战于此。
1931年,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50万左右。其时,残存的反动武装如土豪劣绅纷纷转移到一些工事坚固、地势险要的土楼山寨,企图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破坏革命政权,阻碍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10月,红一方面军部部署主力分散于中央苏区消灭白色据点,肃清反动武装。上旬,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奉命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军石城,军部设在秋溪红家垄赖姓祠堂。一场拔除白色据点的斗争在石城南区全面展开。
1931年10月上旬,国民党石城县党部、县政府、县靖卫团等反动机构的骨干人员及县城、屏山、珠坑、大由等地的土豪劣绅,闻风逃往红石寨,并迫胁群众数百人上寨。不久,宁都、瑞金、宁化、广昌等地的豪绅靖匪相继逃往寨内,红石寨也因此成为中央苏区北部数县反动势力云集的据点。他们在寨上垒筑碉堡,开掘壕沟,安装栅栏,设置铁刺,制造兵器,企图以1 000余兵力和充足的粮食、弹药顽固抵抗。
攻寨战斗打响前,三十三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红石寨实施了包围封锁,团部分析研究了敌情,制定了长围久困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
在红军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部分群众和一些不愿继续与人民为敌的靖卫团丁伺机溜下山来。
12月5日,三十三团根据小贩赖明英提供的情报,对红石寨发起了攻击。红军佯攻大寨,侧面架设云梯偷袭小寨,经过近两小时的激战,小寨得破。紧接着对大寨发起猛烈攻击,守敌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和明雕暗堡疯狂抵抗。激战4小时,攻击没有进展,红军伤亡100多人。根据这种情况,团部决定撤回部队,暂停攻寨。
红军在樵夫赖俄老的帮助下探知,山寨南面绝壁中有一长满荆棘的小路可通寨顶,据此,红军制定了新的攻寨方案,决定兵分两路同时进攻:一路由正面发起攻击,以迷惑敌人,一路由南面绝壁小路悄悄上寨。
1932年1月1日清晨,攻寨部队再一次对红石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其时,宁都起义部队钢炮连赶来支援。在炮火的猛烈轰击下,红石寨一时硝烟弥漫。突如其来的炮火袭击,使寨子内敌人惊惶失措。埋伏在寨脚下的几十名突击队员,趁着浓烟沿绝壁中的小路向上攀登。不久,突击队员通过云梯登上寨顶。突然到来的红军战士与晕头转向的敌军展开激烈战斗。被胁迫上寨的群众从敌人手中夺过武器,配合红军作战,攻寨部队乘势而上,持续激战6小时,大寨攻克。
红石寨战斗是红军在中共苏区进行的一次历时较长、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拔除白色据点的战斗。它的胜利,使赣南革命根据要和闽西革命根据地连为一片,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