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坝人遗址位于曲江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距韶关市区18公里,是闻名中外的马坝古人、石峡文化遗址所在地。狮子岩,由南北并立一高一矮两座玲珑秀丽的石灰岩孤峰构成,由北遥望如卧狮酣睡,由南远眺则如雄狮起舞,因而得名狮子岩,岩内洞穴纵横,洞中套洞,穴中有穴,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早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有鬣狗、大熊猫、貘、剑齿象等19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 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狮子岩是迄今为止广东唯一的一处古人类化石遗址。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就在这里被发现。这是新中国成产后首次发现的最重要的人类化石。 马坝人是距今约12万年前旧石器中期的早期智人(介于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古人类型),是人类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坝人头骨的发现,扩大了中国远古人类分布范围,填补了我国华南人类进化系统上的空白,完善了我国原始人类发展序列,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与马坝人同期的洞穴沉积层中,还发现大量的第四纪动物化石,有虎、大熊猫、熊、狗、獾、中国犀、貘、东方剑齿象、纳玛象、野猪、鹿、羊、猴等和几十种。这些伴生动物群化石,为研究古代地理。古代生态等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狮子岩因此又成为我国南方研究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考古点。 在狮子岩的狮头和狮尾之间,是"石峡文化"遗址,石峡文化是以稻耕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6000年前)。石峡文化遗址目前已发掘整理4千平方米,发现有柱洞、灰坑、谷堆陶窑、氏族公共墓地等,出土文物3千多件,其中磨石器有铲、锛、凿、镞、锥等,陶器以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为主。这说明当时这里已出现聚落型定居点。石峡文化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广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及其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关系,为探索我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在,狮子岩已被开辟成风光秀丽的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