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业堂藏书楼与小莲庄毗邻,因清帝溥仪反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整座建筑总体设计为中西合壁园林式布局。 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林中有一荷叶形的莲池, 沿池是太湖石堆垒的 假山, 形如十二生肖。 池的左右有“浣碧”、“ 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的“明瑟”亭构成 鼎立之势。 西南有一块三米多高的“啸石”,石上有小孔, 吹之如虎啸, 系南浔三大奇石之一。    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两层建筑物, 由七间两进和左右厢房组成, 共有书库52间,中间有大天井。 藏书楼的创始人刘承干(1882-1963),曾是晚清秀才, 是刘镛的孙子。 1920年至1924年建造了这座藏书楼。 尔后又不惜重金, 陆续增添 , 自称历时20年, 费银30万两, 得书60万卷, 共16万册。 其收藏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专重于宋元刊本, 更有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 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 刘承干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 共刻书200余种,版片3万多。刻印了不少被清廷列为禁书的古籍,如<<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等。 鲁迅在 <<病后杂谈>>一文说:“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 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用处的人物”。    嘉业堂藏书楼能保存至今, 难能可贵。1949年, 大军南下时, 周恩来总理曾指示部队保护好藏书楼。 1951年11月,刘承干把藏书楼捐献给国家, 现为省图书馆古籍书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