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堂位于长治西北郊5公里处的梁家庄。它是一座明代建筑的庙堂。观音堂座北朝南。进门并不见庙堂,只看到一座小土丘,芳草凄凄,野花争放。西面有一小拱桥,两池漏水,过小桥人中门,青砖铺地,一片空阔,仍不见庙堂。往东不见天王殿。 颇有峰回路转、空灵幽深之感。天王殿是观音堂的前殿。说是殿,其实早就前后辟门用作过道了。两侧设钟鼓楼,拾阶而上,登楼远眺,四野尽收眼底。出天王殿,南北各有配殿三间,左右对峙,悬山顶式屋顶布局严谨。后殿便是观音殿。殿门正上悬一块雕花大匾,是明万历十—年冬,兵部侍郎郜钦所书“观音堂”三个馏金大字。观音殿内自然是敬奉观音菩萨的。    菩萨在佛国里的位置仅次于佛,又叫“大士”。他们的职责是协助佛普渡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观音又称观世音,是佛界里第一位菩萨,又叫“观自在”、“观音大士”。唐代因避讳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称之为观音了。“观世音”是说芸芸众生受苦受难时,念诵其名,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去解救。也许就因为如此,观音菩萨在中国百姓中恐怕要比释迦牟尼——如来佛——还广为人知。 明代作家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中,只要唐僧师徒有难,观音必定伸手相救。也许是明文传“神”吧,观音菩萨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在众多的寺庙里,观音大多是亭亭而立,玉树临风,一手持柳枝,一手托净瓶。或者跌伽而坐,双手合十,面目端庄,伊然大家神圣。而这里的观音却风姿独俱。她坐在莲台之上,面和目慈,身体徽微前倾,目光俯视,左臂自然伸直,左腿下垂,脚踏麟麟兽尾部,右腿弯曲,脚踏样云,右手很悠闲地搭在膝上。似乎她不是个神仙.倒像是个回娘家探亲,走累了的俊俏媳妇,正坐在路旁的石头上小憩。这与在她左右两侧半伽而座,单掌立胸,一派庄严、虔诚、肃穆的文殊、普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观音殿南北两侧塑有十八罗汉,东西各九尊。有的面目狰狞、青面獠牙,有的宁静端庄、温文尔雅,神态各异。有趣的是那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大肚弥勒佛——这位释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佛国的未来佛,不知为何自降身份混迹在十八罗汉席位的角落里,一手扯金童,一手楼玉女,坐在那里自得其乐。十八罗汉上面塑的是二十四诸天。他们是佛国里的护法神。这些神仙当中有百姓熟悉的四大天王、送子娘娘,还有阎王爷等等。其中送子娘娘的故事最为传奇:据说她原先是个有身孕的牧羊女,由于受人欺骗流产...[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