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武陵山及主峰在梵净山,梵净山的胜景在金顶。有人说到梵净山不登金顶,等于没到梵净山。    金顶海拔2494米,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北魏郦道之在《水经注》中称三牾山;《汉书·地理志》称三山谷,“痕水所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它“一名食山,在麻阳西八百三十里”;《名胜志》称为九龙山,“高百余丈,下分九支,铜仁大小两江出焉”。还有月镜山、江头山等名称。远眺金顶,恰似农家蒸火饭用的甑子,黔东一带谐音管叫饭甑山。  金顶,是梵净山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聚景盆”,品位高,绝世仅有。金顶附近,历代所修寺庙甚多,这些庙宇,因受条件限制,全系块石砌墙,板石盖顶,经多年风蚀雨,有的倾塌,恢复佛教朝圣和旅游开发后,逐步得到修缮。经文物普查和旅游景点分类,可称为金顶八景。  
 古庙遗址     释迦殿、弥勒殿  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这组建筑的特点是地处梵净山绝顶,一临一千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两殿建筑格调基本相似,面阔5.4米, 顶曾坍塌,铁瓦无收,石砌殿墙除释迦拱门犹存外,四周仅有2米左右不等高的残垣,1992年前后全部恢复原貌。庙内原有明铸铜质释迦、弥勒佛像各一尊,弥勒佛观音像各一尊,今均无存。 观音殿  在金顶半山凹陷处,面积约为20平方米,庙貌已不可考,据碑刻记载,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道光元年(1821)修理。  承恩寺(俗名上茶殿)  在金顶左侧,正殿三间,通面阔13.7米,进深9米,石墙厚0.5米,残高2米,山门完好,门额阴镌“敕赐承思寺”五字,两侧配殿八间,仅存部份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  镇国寺(俗名下茶殿)  在承思寺下方,始建于明,解放后倾塌,整个遗址除正殿、偏殿、僧寮、厨房依稀可辨外,仅有四周残墙,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