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县于2000年把城区风景秀美的中山公园改建成“普洱民族团结园”,园内设有展览馆,展示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图片和文物资料。  “民族团结誓词碑”安放于“纪念园”正中央古典式六角亭内石制须弥座之上,碑的两侧设立两块大型浮雕。      民族团结誓词碑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碑上镌刻"民族团结誓词",26种民族的48位党、政、佤、傣、拉枯、哈尼、回、汉、白族代表签名。  
   誓词为:"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1950年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9师进驻普洱与9支队会师,控制了思普全区及各县政权。7-8月,区内各少数民族代表组成观礼团,参加北京国庆盛典。国庆观礼结束后,代表们相继回到普洱,于12月初出席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会后以佤族的习俗,剽牛,喝咒水,进行盟誓,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成为了边疆各民族团结,互助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象征。1986年3月,该碑被普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1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被地级命名为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