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古镇位于桂林市东南19公里的漓江北岸,是明代以来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大圩古镇沿江而建,一条2.3公里的石板路,由一万五千块青石板镶成。窄长的街道,老式的铺台,雕龙凿凤的古式建筑,处处引发思古之幽情。电影《刘三姐》很多镜头在这里拍摄,镇上古老的明代建筑万寿桥,则是三姐与阿牛哥定情百年的地方。近年来,许多电影电视竞相将这里作为拍摄外景的基地,同时也引起了西欧等国外游客的极大兴趣。与古镇隔江相望的漓江小岛---毛洲岛形状象我国宝岛台湾,岛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田园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古镇始建于公元200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古镇现在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传统的丧葬用品店、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闲着无事的老人们或是在街边看些发黄的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静地生活着,守望着这最后的古老。
   石板路旁的房子多为青砖、青瓦的两层明清建筑,历史沧桑随处可见。每栋房子设计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往里走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利于采光;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宽敞,供着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动、会客的地方;两边是用来居住的厢房。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都雕有花纹;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后院临江并建厨房和厕所,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
    到大圩,万寿桥是必去的地方。万寿桥诗建于明代,是一座石块砌起的石拱桥,桥面的石头已被磨得溜光发亮,间杂些许小草,古朴自然。桥的西面是漓江,是欣赏漓江及对岸螺蛳山的极佳位置。
石板路  建于民初,沿岸而建。长2.5公里,宽2米,多用青石板镶铺而成,共计用料1.5万块;其中0.5公里为卵石铺筑。古风古韵,现基本完好。沿路建房,砖木结构;高檐长台(铺台),前店后室,窄深如筒,俗称“筒子屋”。沿路共设8街: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 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福兴街、泗瀛街。后街名多有更易。
码头  自清至民初,共建成13个码头,顺江排列为:寿隆寺码头、更鼓楼码头、清真寺码头、社公码头、石鸡码头、大码头、渡船码头、狮子码头、塘坊码头、五福码头、秦聚利码头、鼓楼码头、卖米码头。一般长10米,宽3-...[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