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宿迁中学院内,矗立着一座红墙黄瓦的高大建筑--孔庙大成殿,从大成殿的宏伟规模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宿迁孔庙建筑何等壮观。 孔庙是封建时代祭祀孔子和督导学习的场所。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我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自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受到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冠以最神圣、最智慧的头衔。汉、晋至隋朝称先师、先圣、宜尼、宣父;唐代加谥"文宣王",宋代又加"至圣",元代复加号"大成"。历代封建帝王对他推崇备至,誉其"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利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孔子的家乡曲阜孔庙,可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崇奉儒学,敕令京城和各地州县兴建孔庙。因此,我国各地大多留有孔庙建筑或遗迹。孔庙的称呼在各个时期也不太相同,如汉至隋代称仲尼庙、孔庙,唐代称孔圣庙、文宣王庙,宋代称宣圣庙、夫子庙,元代称先圣庙,明代称文庙等。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台北孔庙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孔庙。 宿迁孔庙又名黉学,学宫,为庙学合一的场所。据考,宿迁孔庙自元代开始创立。《宿迁县志》记载,原孔庙在治所南1里(今项王故里南)规模较小。明成化五年(1469年)督学御史谢迁改建。明万历五年(1577年),因宿迁旧城经常受水患威胁,知县喻文伟将县城北迁至马陵山麓。崇桢八年(1635年)知县王芳年将孔庙迁建于城南灵杰山(即今址),后经多次维修、增建,始具规模。康熙七年(1668年)因地震庙圮,教谕章得简修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县易卓梅及邑人捐资大加修葺,种松三百株,规模大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知县肖仁辉重修。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汪保增、训导杨世登因大成殿圮,复集资修葺。民国初年,无人管理,孔庙内多次驻军,房舍倒塌,后归江苏省立玻璃职中使用。1929年,江苏省立宿迁中学由城北钟吾书院迁入孔庙建校,经历八十年的宿迁中学规模逐渐扩大,而今成为莘莘学子的学习场所。 全国各地的孔庙,其建筑形制大致相同,主要建筑的命名及匾额对联的用典旨在颂扬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和揭示孔子在思想、道德、文化上的永恒价值,如各地孔庙均有棂星门、大成殿、文昌阁、泮池、崇圣祠等纪念建筑。 宿迁孔庙,位于宿城河清街南,占地10余亩,系仿曲阜孔庙而营建,周围红墙环...[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