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岩画全面而系统地展开调查、整理与研究工作虽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但它的遗存与分布却是早有传闻。至今在中卫香山地区遗留有“石马沟”、“石羊沟”等古地名,便是因这些地方的山石上刻有羊、马等图像而得名。
中卫岩画以黄河为界,分布在南岸的香山和北岸的卫宁北山,岩画的密集区在北山的大麦地一带。大麦地岩画自1986年发现后,先后进行过多次考查,但大规模考查则是在1990年的逐沟、逐梁的查找,共发现岩画3000多幅(个体图像逾万个),仅大麦地附近方圆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岩画1000多幅,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图像180多幅,超出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主要地区”规定标准的18倍!之后在邻近的新井沟、黄石坡、枣棘沟、石房圈、大通沟、双石垒子等区域又发现了大面积的岩画。南部山区岩画的调查是以香山主峰为中心展开的,先后在石马沟、石羊沟、大井河、臊胡槽子、韩索井、南井沟、茶树沟、火石寨沟、李家水沟等发现了数百幅岩画。
   
中卫岩画属于典型的北方岩刻画。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来看,多在当时牧草繁茂、利于猎牧的场所,岩画多刻在这些地方避风向阳的山粱、山沟、山峰上。就制作方法而言,有研磨、敲凿、凿刻、刻磨、线刻等。就岩画产生的时代而言,南山岩画多为研磨画,要较北山早:北山岩画除部分作品为石器产物外,大多数属金属时代作品(其创作时代应与内蒙古阴山岩画处于同一时期)。就题材与内容而言,有动物(羊、马、狗、牛、驼、虎、角鹿、飞鸟、长颈鹿、鸭嘴兽等)、天体(日、月、星辰)、地物、植物、鸟类(鸵鸟、鹰、雀)、爬行类(蛇、蛙、龟)、人物(猎人、牧人、骑士、战士、巫师、首领、偶像、人头像、兽头、灵物、手印、足印、蹄印),有工具、武器、建筑物、文字、符号等。其组合图案反映的内涵,有狩猎、畜牧、饲养、类人首、生殖、崇拜、舞蹈、娱乐、争战、出行、题铭等生产生活实际。从刻划的动机与功能上看,有天体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巫术活动、祭祀仪式等。从其表现手法上看,有写实、抽象、夸张、写意4种风格。
   
中卫北山岩画所处的地理环境,正是荒漠、半荒漠地带的交接点,又是我国东西部草原的连接带,同时还是中原通向漠北和西域的必经之地。这一独特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游牧民族,历史上曾出现于北方的猃狁、荤粥、羌戎、匈奴、鲜卑等10几个剽悍的游牧民族...[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