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又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研究所,创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202公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直属的进行药用植物保护利用与开发研究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是我国对外(国际)开放的二十一个大型植物园之一。现已收集保存药用植物5000多种,被誉为“立体的《本草纲目》”和“亚洲第一药用植物园”。 广西药用植物园是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广西首批13家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聘请了肖培根、王永炎、刘耕陶、甄永苏、刘昌孝5位院士为院士顾问组,著名药学专家英国伦敦大学霍顿教授等28位中外知名中医药专家为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以药用植物生态学、天然产物开发等11个重点学科为核心的博、硕士科研团队,组建了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室、药用植物生态研究室、中药制剂研究室、药用动物选育与繁育研究室、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室、中药材良种选育与繁育研究室、中药材标准与检测研究室等7个研究室。近年来,广西药用植物园先后获批建设广西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和7个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省级中药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药用植物种子质量检验站。另外,广西药用植物园通过北欧银行贷款购置了97套高端仪器设备,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功能最先进的南方药物研究与检测中心,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研发实力和行业地位。
在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建设的同时,药园积极开展与其他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多所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并在广西区内多个市、县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药园来还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和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宣传工作,已经成为宣传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前沿阵地和面向东盟的一个重要窗口。
建园50年以来,药园共承担药用动植物研究与开发项目15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培育药用植物新品种21个,其中通过新品种审定的1个,登记的20个;制定了药用植物地方标准14项,申报专利5项;取得科研成果47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近30项(次),发表各级论文著作700多篇,主编《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本草图录》等30多部指导我国中药材栽培的论著;先后承办了第九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等30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和研讨交流大会。
为了发挥广西中草药资源的特色优势,打造南药产业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从推动广西中药产业发展、构建中国东盟以及泛北部湾建设的国际交流平台、提升广西国际地位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经过科学论证,确立了把广西药用植物园建设成为世界级药用植物园的目标。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订了《共建广西药用植物园》协议,借助中国工程院的技术与智力优势,把广西药用植物园建设成为一个集中草药资源保存、研究、开发,以及科普、教育、文化宣传于一体的大型中医药现代科技园区和国际传统医药交流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药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技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