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寺,唐至清建筑,位于宁波江东百丈街中段,因清康熙二十一年(l682年)寺前建七浮图,故称“七塔报恩禅寺”,简称七塔寺。为浙东四大丛林之一。
   七塔寺现为宁波市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寺院,虽地处闹市,然梵宫深邃,布局严谨.雕琢精美,古朴典雅,更添佛国妙土庄严。该寺合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当时由任景求舍宅为寺,号称东津禅院,心镜禅师为开山祖师。咸通时改名栖心寺,以后数其名,并重建或添建宝殿、卢阁、藏经阁、方丈殿、玉佛阁、钟楼等。由于保存良好故形成了现在雄伟壮观的建筑群,梵字一新,衲僧云集。光绪二十一年(l895年),师晋京清颁藏经,并赐寺额为“七塔报恩寺”,盛弘临济禅风,依有四十八法嗣遍及全国。
   明洪武二十年(l387年),信国公汤和由普陀山迎来宝陀寺观音像,遂改名补陀寺,并有“小普陀之称”,俗称“南海普陀”,故大雄宝殿内供千手观音像,以代释迦牟尼佛。
   现寺内保存文物多,重要的有唐咸通十四年(873年)建的“栖心寺心镜禅师舍利塔”,造型庄严,线条优美,上刻“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十二字,唐人尚法书法依稀可辨,塔座呈现方形,塔身园鼓形,塔顶有浮雕复瓣莲花,刻工精细。此外又有宋嘉定十一年(l2l8年)和庆元年间(1195-1120年)铸造的两口铜钟,明代“古木搓”,清雍正十三年(l735年)刻印的《钦赐龙藏》大藏经,又有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五百罗汉画像石刻,镶嵌在大雄宝殿左右侧及后墙上,殊相堂堂,堪称清代画像湘刻中之精品,现为市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