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雁门关:关河秋色照戎衣 | | 来源:21CN旅游 作者: 发表日期:2006-08-04 09:54:18 阅读:2827 P:1/4 | |
| |
核心内容: 雁门关,多少名将在这里写下了他们人生刚烈的传奇,这座雄关因而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即使烽烟不再弥漫,夕阳残照关楼,血性依然在天地间张扬。
| 雁门关,多少名将在这里写下了他们人生刚烈的传奇,这座雄关因而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即使烽烟不再弥漫,夕阳残照关楼,血性依然在天地间张扬。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古人文学作品中的雁门关,首先是以一个与“天涯”相近、极遥远之地的意象出现的。如南朝时江淹说“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又如北朝时庾信说“南思洞庭水 ,北想雁门关”;即使到了疆域无限广大的唐朝,在诗人的笔下,也会感叹“雁门关外绝人家”。也许,烽烟战火在跨过重重山脉、条条河流,从边塞到了中原后,仅剩下了伤亡多少、斩敌多少的枯燥消息,不能引起感情丰富的文人的注意。
又过了千年。
边靖楼,遥远的鼓声
去雁门关时,是秋天。
天高气爽,车出了太原上了高速路,城市的喧嚣随着车的行进被抛得远远。路两旁的山不住地跃入你的眼睛,已是秋天,山都褪去了墨绿的夏装,呈现出黄褐色。山皆不高,亦不陡峭,但一路向远方伸展,连绵不绝,自有一种雄浑的气度———这如同中华民族的性格,文化延续、生生不息,气象博大,胸怀广阔,不会欺凌弱小,也不会向强横低头,有那险要处,便建一座关。
车一路走着,向山的深处。猛然间被挡住了去路,一拐,于是来到代县。
一下车,一座雄伟的古代建筑在四周楼房中生生地露出头来。忙问路人,说道是边靖楼。边靖楼、边靖楼,我嘴里念着,一下子,便觉得真正到了边防塞外。
边靖楼建在一个高四丈的台基上,加上楼本身高八丈,在一片低矮的二三层楼房中显得卓尔不凡。楼正中悬着一块匾,上写着“声闻四达”,是清朝雍正时遗物,据说是“亚洲第一巨匾”。楼前还建了个牌坊,上面写着“天朝良弼”(弼,辅助。)。这句话倒是值得玩味,历朝历代都说自己是天朝,“四夷”应该“宾服”,然而还是少不了关隘把“戎狄”隔绝开,并指望这些关隘成为“良弼”,但是“胡马”还是一次一次过了“阴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