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 城市信息 | 钦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沿海,濒临北部湾,大陆海岸线长达520.8公里,地处大西南和东南亚两个辐射扇面的轴心,是我国少有的集沿海、沿江优势于一体的地方,是西南经济协作区最便捷的出海口。距钦州市区29公里的钦州港,有40多公里长的深水码头海岸线,是我国年轻而又充满希望的深水良港,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规划的"南方第二大港"。在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之一部言之,"凡在钦州以西之地,将择此港以出海,其经济上受益不小矣","所以直接输出入贸易,仍以钦州为最省俭之积载地也"。1992年12月,李鹏总理在视察钦州港时,欣然挥笔题词:"建设大通道,开发大西南"。钦州人民历经两年的艰苦奋斗,1994年建成两个万吨级起步码头和符合国家标准的万吨级航道。按规划的七个作业区近五十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年吞吐能力已达200万吨;在建的九个泊位,正筹备动工建设的八个泊位,仅这20多个泊位的建成,将是钦州港年吞吐能力达1500万吨以上。
钦州市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依山临海。风光明媚,古迹众多,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成为桂南著名旅游胜地。她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不少游客,宋代文学家、诗人苏东坡曾“遨游钦灵”,1891年,俄太子尼古拉仰慕冯子材抗法战功特来钦州访问。 1909年著名画家齐白石游钦州时,绘了荔枝图,并赋诗: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舟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1962年戏剧家、诗人田汉来钦游览时留下不少美好的诗句。 钦州旅游景点有3O多处,主要有:海上风景名胜区——七十 二泾,民族英雄刘永福故居三宣堂,抗法名将冯子材墓,世界最大的孙中山铜像,迷人忘返的麻蓝岛,风景如画的六峰山,景色秀丽的灵东水库等等。 | 钦北区 | 钦州市钦北区位于钦州市西北部。辖3个街道和11个镇,行政区域面积2240.17平方千米。2023年末户籍人口88.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07万人,乡村人口66.1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56‰。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2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9.28亿元。商务口径实际利用外资827.7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万元。是中国黑叶荔之乡、中国果园鸡之乡。
建置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钦北区境属象郡地。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原秦代理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钦北区境属南越国。西汉至晋朝,属合浦郡合浦县地。
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析合浦郡合浦县西部之地置宋寿郡及宋寿县,郡、县治所在今平吉镇牛江村民委员会古城角村,这是钦北区境的最早建置,也是钦州市境内出现的最早的郡一级的建制机构。宋寿郡辖域相当今钦州市钦南区(含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三娘湾旅游管理区)、钦北区、灵山县及防城港市(上思县除外)境域。宋寿郡初,隶属交州,北魏皇兴五年(471年)改隶越州,太和四年(480年)复隶交州。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析宋寿县北部和西部置安京郡及安京县,郡、县治所在今钦北区板城镇西部小董镇北部长滩镇东部之间的古窦岭(古称安京山)脚下,故址未见,改属安州。安京郡辖域相当今市境板城镇、小董镇、大垌镇一线以西地区及防城港市(上思县除外)等地。
隋、唐、宋时期(605—1279年),境内分设安京县(唐朝改为保京县,宋朝初名为安京县,后改名为安远县)和钦江县(宋并入灵山),隶属钦州。
元朝(1271—1368年),境内设安远县(约占钦北区境 2/3)、灵山县(约占钦北区境 1/3),隶属钦州。
明朝(1368—1644 年),属钦州府(钦县、钦州)。
清朝(1645—1911 年),先后属钦州和钦州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 年),撤销钦州直隶州置钦县,直隶广东省,钦北区境属钦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7日,钦县全境解放。1949年12月至1957年6月,境内属钦县。1951年3月,钦县人民政府迁址小董圩,1953年4月迁回钦州镇。1...[详细] | 钦南区 | Content | 浦北县 | 浦北县位于广西的南部,在开放城市钦州市东部,属其管辖,东靠玉林市的博白县,南邻北海市的合浦县,北与南宁市的横县、贵港市、玉林市的兴业县接壤。全县面积2517平方公里,辖16个镇,总人口80多万。 浦北县主要为汉族人口,使用方言有:白话(粤语)、廉州话(也叫麻佬话)、客家话(自称新民话或涯话),另还有壮族人口,使用壮话。全县以白话为通用语。整个县境紧挨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南端,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县人民政府驻小江镇。
浦北县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人文旅游资源有越州古城遗址、旧州唐城遗址、古立新石器时期山岗遗址、大朗书院等。自然旅游资源有五皇揽胜、椎林叠翠、越州天湖、葵岭飞瀑等八大景点,极具开发价值。 浦北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县内"三纵五横"的公路网络已形成,,通向县外的主要通道全部是二级公路。能源、通信设施完善。全县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移动、联通覆盖全县,村村通程控电话、数字电视。 浦北县工业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全县有工业企业2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50家,涉及建材、制药、工艺编织、烟花爆竹、制糖、缫丝、轻工等方面,初步形成"一带三区八镇"工业发展格局,2005年被广西定为全区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是钦州市目前唯一的县区。浦北县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跻身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之列,2005年在广西县域经济排名前进了十位,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浦北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文化、体育比较发达。人力资源充足,社会治安良好。先后荣获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县、全国先进文化县、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广西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展开阅读] | 灵山县 | 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美丽富饶的钦州湾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核心工业城市--钦州市的东北部,北临南宁市横县、邕宁区,南接北海市合浦县,东邻浦北县,西连钦南、钦北区。灵山县历史悠久,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置南宾县,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易名灵山县,因县治有西灵山(今称六峰山)而得名。原属广东省,1965年划入广西至今,现属钦州市。全县辖18个镇,行政区域面积3550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为广西第三人口大县。县内交通十分便利,钦州至陆屋一级公路,209国道、308和310省道、黎钦铁路和在建的六景至钦州港高速公路等贯穿县境;县城距南宁市150公里,距钦州市100公里,距北海市150公里,距广州市500多公里,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灵山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具有蒙古大人种特征的“灵山人”就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开始设县,初名南宾;唐贞观十年(636年),改称灵山县。自古以来,灵山县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此,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欣然题词盛赞:“灵山秀水,水秀灵山”。 旅游概况 灵山四季如春,风光旖旎。青山秀水之间,风景名胜星罗棋布,仅县城和城郊,就有自治区级管理的六峰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和一同列入滨海旅游的灵东水上游乐避暑风景区,以及大芦村民俗风情旅游区、龙武鸣珂荔香生态观光旅游区;有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海岩摩崖石刻和原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鞍山“灵山人”遗址。 民俗风情 灵山的岭头调广为民间流传,有独特的传统唱本,唱调以跳灯、三师、跳大红、四师为主,用灵山话和官话演唱,没有乐器配衬,只是用长鼓、大锣配衬,主要唱法是唱一次上下句过一次锣鼓。 灵山县烟墩镇有“击鼓迎春”的风俗。春节期间,那深厚洪亮、极具震撼力的大鼓声如春雷阵阵——响彻云霄!烟墩镇现存最高的大鼓,有近3米之高,击鼓人要站在两层板凳之上,才能敲打到鼓面;最大的鼓鼓面直径达1.8米,重达350多公斤,要七八条大汉才能抬得动它。最古老的是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制造;这些“鼓中之王”,擂动时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响,将“烟墩大鼓”的独步天下的气势发挥到极致。每年春节期间,烟墩镇都要举行大鼓比赛:数十乃至上百面大鼓列阵以待,一齐擂响,鼓声轰然震天动地,势如万马奔...[详细] | 钦州特产 | 牡蚝、对虾、石斑鱼、青蟹以及荔枝、龙眼、香蕉等 |
|
|
实用资讯 | | 电话区号 |  | 0777 | 邮政编码 | | 旅游电话 |  | | 主要民族 |  | 汉族为主 | 地方方言 | 广西白话、广东话、普通话、客家话 | 最佳时节 | | 附近机场 |  |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 北海福成机场 | 气候状况 | | 注意事项 | | 景区地图 | 查看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钦州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