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北邻四川,西连云南,南界广西,东接湖南,辖贵阳、六盘水、遵义、三个省辖市、安顺、毕节、铜仁三个地区,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下设遵义、安顺、凯里、都匀、铜仁、兴义、毕节、赤水、清镇、仁怀9个县级市和56个县、11个自治县、3个特区、6个市辖区。省会贵阳市。1997年末全省人口为3605.81万人。 
全省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东西跨度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通称贵州高原。其中山地占87%,丘陵占10%,盆地和河谷平原占3%。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起伏,山高谷深。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独具神韵;中南部苗岭横亘;西部高耸乌蒙山;北部有大娄山,川黔要隘娄山关气势磅礴。贵州河流多,密度大,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就有984条,北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南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等。贵州耕地面积较小,且土层薄、肥力地、水利不方便的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00至1300毫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无霜期270天左右。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徉何国,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战国后期,夜郎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基本建立。唐代分属黔中、剑南等地,乌江以南有数十个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中内政权。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维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支持水西女土司奢香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贵州现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贵州是中国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新兴的旅游胜地。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气候条件,构成了贵州特有的原始、古朴、神秘的风景画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旅客。到1997年,全省已开发建成的旅游景点共计120多处。其中有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潕阳河、红枫湖、荔波樟江、马岭河峡谷、赤水十丈洞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梵净山动植物园、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和草海鸟类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杨粲墓、普定古人类文化遗址、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毕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息烽集中营旧址等8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遵义和镇远两座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众多各具色特的民族风情旅游村寨。 |
 | |
 | 西江,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是苗族第三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素有“苗都”之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之一,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
 | 镇远古城 |
 | 贵州省安顺市将于3月12日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龙宫举办“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贵州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 安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极具立体感的油菜花景观,其与平原地区平面式的油菜花海有很大区别,与瑰丽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相融合,逐渐成为安顺极具魅力的旅游产品。 |
 | 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
 | 荔波小七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