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安影视旅游城是参照已毁的北京圆明园、按史书图纸1:1的比例建设而成,以故又名“新圆明园”。现已建成坐石临流、正大光明、雷峰夕照、蓬岛瑶台、上下天光、平湖秋月、武陵春色、慈云普护、接秀山房、夹镜鸣琴等景点。整个景点大都围绕一个叫“福海”的人工湖,背山临水而筑。每个景点可独立成景,却互为映衬、浑然一体。
北京圆明园始建于18世纪初,历时151年,方才建成一座气势宏伟、建构精美、格局多变的皇家园林。其造景题材包罗万象,有以名人诗句构思成景的,如“夹镜鸣琴”、“上下天光”;有移植江南胜景的,如“雷峰夕照”、“平湖秋月”;甚至还有政治宗教的,如“正大光明”、“慈云普护”等。当年,闻名于世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毁灭在英法联军的烧杀抢掠中,今天,万安影视旅游城却从其尘封的史书中,择其精华建起了一个相当规模,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教育意义,既可提供旅游休闲、又可接纳影视拍摄的旅游胜地。同时,为了配合电视连续剧《鹿鼎记》而建的古代俄罗斯建筑——雅克萨城堡,给景点增添了一个新的观点。现则其几个景点简介如下:
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是圆明园的正殿,建成于1725年,内檐高悬雍正御书“正大光明”四字匾,体现了中正治国的儒家思想。“正”为政,指居身行履必正;“中”为中正,中和,指治事“允执其中”。是皇帝在园内举行朝会、接见外使的行政区域。自雍正至道光历代皇帝每年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欢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都在这里举行,其功能类似故宫太和殿、保和殿。是清时紫禁城外的又一政治中心。而名满天下的“满汉全席”亦设宴于此。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蓬岛瑶台
位于福海的中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海上神山的传说。公元219年,山东人徐市上书秦始皇,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分别叫做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住在那里。于是秦始皇就派徐市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寻求仙人。后来,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根据海上神山的传说创作了《仙山楼阁图》,这幅图,就是圆明园蓬岛瑶台造景的依据。凡是称为仙境的地方,总喜欢以“蓬莱”命名,且把中间较大的一个岛称为蓬岛瑶台。乾隆年间,历年端午节乾隆帝率文武百官在此奉皇太后观龙舟竞渡。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在福海西北隅,正宇三楹。依山面湖,殿后竹树浓密,秋高月皎时,波光潋滟,水光接天,是圆明园中最美的一处景致。乾隆在《平湖秋月词序》中说:“倚山面湖,竹树蒙密,左右支板桥以通步屐。湖可数十顷,当秋深月皎,潋滟波光,接天无际。苏公堤畔,差足方兹胜概。”苏公,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公堤,就是他任杭州太守时为治水而修筑的西湖中的长堤。“苏公堤畔”四字告诉我们,这一景区是模拟西湖十景中同名的一景。
乾隆皇帝数次下江南,但凡遇到喜欢的风景名胜,便令人画成图纸建在圆明园中。所以圆明园中模仿江南名胜的景区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连名称也照搬过来。与西湖的平湖秋月相比,虽然一在西湖边,一在福海边,但是月白风清、水天一碧的美景确是同样的让人流连忘返。平湖秋月三面临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远眺,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真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原建于雍正年间(公元一七二六年),是仿效湖南岳阳楼中的洞庭湖而建,后依群山,前临平湖。楼台两翼各有九曲长桥,桥上各有精致亭子。宋代诗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乾隆皇帝也留有一首《上下天光诗》:...[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