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朴典雅的天中万寿塔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塔斗山上,俗称塔斗塔,亦称青螺塔,经有关专家鉴定属阿育王塔,为五代建筑风格。千年万寿塔表现了我们祖先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远望塔斗山突起,形如螺状,天中万寿塔建于山巅,傲然凌空,如立天中,所以名叫“天中万寿塔”。它始创于五代末,坐北向南,塔为石构实心,四方形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以山作基,砌石而起。 据史志记载,天中万寿塔创建于五代年间,已有千年历史。宋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宋端明殿学士蔡襄重修。《仙游县志》(乾隆版)卷中有“蔡忠惠襄建万安桥时,以其余石造此,由海运至,一夜而成”之说。目前,它是我国最大的阿育王式实心石塔,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育王式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塔。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了八万四千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其形状似一个宝箧,内藏经书,故又称宝箧印经塔。 由于塔斗山海拔仅有118米,从半山腰的会元寺旁左后侧的石阶登山而上,两三分钟即可到达山顶观塔。万寿塔表面几乎布满浮雕,其造型之奇特、艺术之精湛,均堪称一绝。第一层置于瓣莲花须弥座上,四转角各雕一尊力神,略作半蹲,用头着力顶住上层塔座,塔身四面则各雕双龙相戏图,其形态各不相同,生动逼真。其中尤以南面一幅浮雕图面为雌雄双龙用尾巴互相钩住作交配状,同时又双双回过头来,四眼对视,含情脉脉,可谓栩栩如生。第二层底部又重垫一道须弥座并有八个座脚,塔身四转角只置圆鼓形立柱,每面则各精雕细刻四幅折枝花卉。第三层每第一面各凿成三个拱门形浅龛,龛中各雕一尊佛像;四转角作浮雕身着古代武士服的立体人像,线条流畅细腻。最奇特还是第四层,塔身各面中间各有一尊浮雕头戴古印度宝冠,两边著缨络,佩身耳铛的女菩萨,其名号一时尚弄不明白;四转角则各雕鸟嘴人形、长翅膀的迦楼罗立像为角柱。按迦楼罗系梵语音译,即金翅鸟,佛教指天龙八部之一,以龙为食。由此可见,建此塔亦含有借佛教法力镇压海上孽龙兴风作浪之意。在塔的最高的顶端,高高竖立一杆鞭状的石柱,四旁嵌上扇形的石雕,组成蕉叶合物轮顶,远远仰望,形如一顶佛帽,有人说它又似是西班牙阿盲王的王冠头盔,样式极为奇特,世间罕见。 登临塔斗山观塔的同时,还可极目远眺,海水、岛屿、礁石、沙滩、红日、渔舟、码头,构成了一幅十分壮美的山海画卷。千百年来,万寿塔巍然屹立塔斗山顶,作为太平港的航标,为出入海港的船只指明航向,相传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曾在这里停泊;古往今来,天中万寿塔牵系着多少赤子之心,海外游子归帆时,远远看见塔影,就知道回到了家乡,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章,如清代著名画家林肇棋在塔前石上刻下“沧海双流合,乾坤一塔峨”名句,还有蔡襄留下“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力,他日松高树又低”的哲理诗篇,令人反复吟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