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区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当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们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并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大批回族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始建此规模宏大的礼拜寺。寺门西向,门额用阿拉伯文塑出寺名,并塑出各种图案装饰。寺内主要建筑为庄严肃穆的圣殿,殿后讲堂,穆斯林浴室等。
1933年回族人民捐资重修,并增建望月楼一座,为砖木结构六角四层塔楼,高约15米,六角攒尖顶,内有梯可以登楼,绮丽雅致,秀出云表。寺仙藏有阿拉伯文《古兰经》30册,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清真大寺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建筑,又带有明显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座西迎东的山门是出檐式,西边矮墙陪衬,中开三门,一大两小。大门上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所制“清真大寺”横匾一块,两侧由“国泰”“民安”两短匾做衬。大门一般不开,只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祭时才敞开,平时人们由南、北两个小门进寺。 进入山门,在圣殿的后壁上,分别雕刻着魏碑体“认主独一”、“日监在兹、极乐真境”,墙的中间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时任绥远都统的马福祥(回族)题写的:“正心诚意修身”以及“见性”、“明心”。马福祥的楷体手书,笔势雄浑,苍劲有力。 清真大寺的主体建筑是圣殿,基地约1米高,殿长26.50米,宽16.50米,共25间房子大小,为水磨青砖中式建筑。圣殿门向东,为三开拱式门,门前有约长3米宽同圣殿的月台,三面用青砖矮墙围着。圣殿门上,有阿拉伯文的砖雕及花卉砖雕相衬托,极备灿烂,可谓建筑的珍品。圣殿最具特色的当数其顶部,登高眺望,可看到5座出檐小塔楼将殿顶连为一体,四座玲珑六棱塔楼簇拥着中间一座八角塔楼。中间塔楼顶矗立着一弯新月,闪闪发光。整个殿顶错落有致,起伏多变,极具艺术性。五顶,意寓伊斯兰教信仰的“五大天命”。“五大天命”又称“五项功课”,即念作正词、坚持礼拜、斋戒一月、交纳天课、麦加朝觐,穆斯林一般简单将它概括为五个字:“念、礼、斋、课、朝”。这五项内容既是功修和制度,又是伊斯兰教法定的宗教义务,被视为体现虔诚信仰的基石。在清代闭塞的归化城(现呼和浩特旧城),已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体现出伊斯兰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表现得水乳交融、天衣无缝,令人叹为观止。殿内规模宏敞,由12跟立柱支撑着整个殿宇穹庐。厅柱为赫红油漆所漆,上有雕刻精细的阿拉伯经文,刀工讲究,可谓巧夺天工。整个大殿内的顶梁、天花板,绘着色彩鲜艳的装饰画,雕梁画栋,绮丽多彩,匠心独运。墙壁洁白无暇,书以硕大伊斯兰经文,庄重典雅。
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清真寺不饰以人物、飞禽、走兽形象,建筑门楣、窗口、飞檐等多以花卉和几何图案的造型来装饰。值得游客观赏的是,在圣殿屋顶的四角和门顶,刻镂了七座花卉镂空雕,花团锦簇,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坐落在后院东南隅的望月楼,是一座砖木结构六面四层的塔楼,高36米,它建筑于1939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呼和浩特的最高建筑。望月楼内设旋梯,可盘旋至顶。第二层处由悬臂梁挑出走廊,环以栏杆,楼上有一六角攒尖亭,顶饰一弯新月。望月,就是看月亮。按照伊斯兰教教义规定,每当伊斯兰教历九月(称莱麦丹月)把斋(又称封斋)一个月,称为斋月。过去遵从见日封斋,见月开斋。在莱麦丹月的月首、月末,需德高望重者登上望月楼,进行观察,看新月呈现,决定封斋和开斋的日期。呼和浩特回民称之为“ 月”。大寺望月楼的特殊之处是它的一楼两用。所谓两用,即可望月又可念“邦克”(阿拉伯语...[展开阅读] | 清真大寺出行交通攻略 | | 公交查询: [清真大寺] |
实用资讯 | | 详细地址 |  | 呼和浩特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推荐度 | |
相关信息 (清真大寺) | 日期 | 同心清真大寺 | 2011-07-14 00:08:53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呼和浩特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