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孙中山纪念馆。 |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翠亨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区东南方17.6公里处,广(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广州约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与深圳、香港相望,陆地与珠海市毗邻。翠亨村傍山濒海,气候宜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置身于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公园环境之中。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建馆于1956年,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注重保护好孙中山故居和馆藏文物的同时,注重保护孙中山故居的文物环境,并加以充分的利用。目前,向观众开放参观的面积约6万平方米,开放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听太平天国反清故事的雕塑、孙中山试验炸药处--瑞接长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中山鼎等,逐步形成以“孙中山和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立体而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体系,充分地再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致力于开拓进取。本馆建立完善了员工的各种行为规范,施行CI形象系列设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开通了电脑局域网、观众电脑触摸屏查询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实行了管理上的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
每年都举办关于孙中山的大型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不断取得研究成果;为抢救和保护民俗文物,组建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努力不懈地弘扬民俗文化。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于1996年至1997年先后被公布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将继续以自身独特的风采和魅力,拓展新区域,迈进新世纪。
|
孙中山故居图片欣赏 |
|
中山翠亨民居展示区 |
 | 翠亨村民俗展馆。 | 为了保护孙中山故居及其文物环境,本馆利用邻近孙中山故居的民房,复原、仿建了部分清末民初的民居,立体再现了翠亨村当年社会各阶层家庭的生活状况,使人们更深地了解这位伟大人物成长初期的历史环境,同时也让观众领略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民俗风情。 富贵人家;这座高宅大屋是模拟清末翠亨村一户杨姓官商地主家庭的一部分。此家有人在朝廷做朝议大夫,为正四品文官。同时,这家人在村中占有大片土地,每年收取大量地租,还有人在外经商,是当地权贵富豪之家。里面的布局和摆设,尽显主人的尊贵与豪气。 翠亨民俗展馆:翠亨村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民间习俗丰富多彩。这里既展示了清末民初时翠亨村种种的年节习俗,又展示了当时祝寿的菜式(如九大簋)和结婚的热烈场面(如花轿、嫁妆、喜帐、龙凤描金大床等),令观众在参观中深切地感受到民间民俗独有的韵味。 更楼:这是当地用以防火、防盗的设施。孙中山在檀香山时学到了西方较为先进的防火、防盗方法,1883年回乡后曾建议改良乡政,设更楼、街灯,组织夜警团巡逻防盗。这里展示了消防桶、消防水枪、消防车(当地称火烛车)。 “豆腐秀”家:这是一个集经营、居住于一体的小商家庭,与当时孙家是邻居,主要以做、卖豆腐为生。 模拟的孙家:这所房子所模拟的是孙中山出生前后的孙家。孙中山小时候家里较穷,他的父亲孙达成年轻时在澳门做过鞋匠,也曾经在村里打更帮补家用。家境的贫困对孙中山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他的学说中所拥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恐怕与他出身贫寒有着很大的关系。孙中山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他家与当地一般民居没有什么区别:简陋的神案上放有菩萨、祖先神位,八仙桌下敬有龙神和财神,墙上也供有门官和土地神。 贫穷家庭:这是翠亨村里最穷的人家。他们从外地迁来,在村里没有土地,只靠给别人当佣工为生。家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能入村庙祭神求吉,生活在最下层,被视为村中的“贱民”。 中等农家:这是一户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之家,除种田以外,还植树种菜,饲养家禽、家畜,出海捕鱼等,生活殷实。他家的水井设在屋里,既方便又卫生。 侨眷家庭:翠亨村虽然地处珠江口三角洲的鱼米之乡,但是生产力十分落后,村民生活贫困,所以有外出谋生的传统。因此翠亨村与外界的联系日渐频繁,使小小的翠亨村不再...[阅读全文] |
孙中山故居出行交通攻略 |
中山汽车总站乘12路公交,票价5.5元(2010.10实地验证)。 |
公交查询: [中山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