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佛寺位于广州市惠福东路,与北京路商业步行区交界处,香客络绎不绝,固定修行者众。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时期(公元917—971年),初名为新藏寺,元朝(公元1271—1368年)易名为福田庵,明代(公元1368—1644年)扩建为龙藏寺, 当时寺院范围,东起今北京路,西至龙藏街(龙藏街由此得名),南接惠福路,北达西湖路。明末,寺址被改为巡按御使公署。清兵入粤,公署毁于战火,寺址沦为废墟。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平南王尚可喜鉴于攻克广州死难者众,为安抚民心,乃自捐王俸,在龙藏寺旧址重建佛寺,建成后大雄宝殿高18米,建筑面积达1277平方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以黄铜精铸高各6米、重各10吨的大佛像,时人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当时佛寺之大,大佛之大,堪称“岭南之冠”,大佛寺之名也由此而得。大殿用的巨型楠木柱为安南(今越南)王所捐赠,经近350年仍完整无损;其建筑艺术仿京师官庙兼具岭南风格。2009年省政府授予大佛寺大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大佛寺在海内外影响不断提高。
   在经历民国初年为支持北伐大佛寺寺产被充公拍卖及“文革”期间的劫难,改革开放后,198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开放大佛寺,僧人重新入住,当时市佛协副会长广明法师被委派为开放后首任住持,进行了前期寺院修复工程。1996年,耀智法师继任住持至今,带领大佛寺僧众努力建设庄严道场:一是在白云山岭征回原祖地,恢复重建祖师塔园。二是成立大佛寺念佛堂,目前登记共修信徒3700余人,分班每天轮流共修。三是创办大佛寺图书馆和素食餐厅。图书馆目前馆藏图书22000种19万册,自2009年9月成立至今接待读者逾350万人次。图书馆馆刊《如是雨林》自2008年9月创刊以来,每两月出版一期,目前发行量近10万份。素食餐厅命名为大佛寺素食阁,2008年2月开放,至今已接待来访宾客、法师及信众逾10000人次,大家对我寺素食与服务加以好评,充分发挥了素食阁弘扬素食文化、慈悲护生理念的作用。四是扩建大佛寺,重新征回占用大佛寺历史用地的民居,自2005年4月份开始实施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以来,征地红线内总拆迁建筑面积23535m2,计划于2010年完成拆迁工作,并进行大佛寺复建工程,建成后将恢复寺院的基本格局,建设费用逾3亿元,其中迎亚运建设项目“佛教文化中心大楼”拟在亚运会开幕前完成基础建设,以接待来访宾客。
     (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龙上应天上二十八 宿而建。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殿宇垂危,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 (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为便于向天子“祝嫠祜国”,考访龙 藏寺故址,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重建殿宇,于第二年冬建成。殿宇 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大 雄宝殿座北向南,面阔七间,深进五间,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至今 仍为岭南之冠。歇山顶上盖素胎板,瓦简及勾头,滴水,灰塑瓦脊的竹 龙,牡丹等脊饬。虽历经三百多处风雨侵蚀,但风貌尚存。安南(今越 南)王捐赠的优质木材作梁柱框架,至今亦基本完好。另外还有头门、钟 楼、鼓楼、天王殿、廊庑、香积厨等大小殿堂,房舍都显得清净朴素,宏 伟庄严。雍正十一年(1733),广州知府刘庶接到率正皇 向全国颁整 佛教谕旨,决定选大佛寺作宣谕之所,于殿前建宣谕亭。同时在大殿两侧 建韦驮殿,伽蓝殿以及“佛境”、“禅林“东西两门。此时寺院范围扩 大,佛事兴旺,名声远播,成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