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陵(俗称王建墓),位于成都市市中区西北部永陵路。王建(847~917),河南舞阳县人,虽目不识丁,但作战勇猛,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史称前蜀,死后葬于永陵。1942-1943年考古发掘。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 米。墓内有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券拱采用双心圆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压、防震性能,故历一千余年、大小上百次地震而不坍塌,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杰作。墓室前、中、后三室,全长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态,翩翩起舞,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在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 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后室放置 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慈祥。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永陵为平地起建墓室的地上陵。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勘探,永陵原有规模宏大的陵园。陵园前部为神道,神道两侧配置石幢,石马、石人等大型石雕,中部为陵寝建筑,后部为陵墓。陵墓两侧建有陵庙,绘有鬼神、人马、车辂、仪仗宫寝嫔妃及侍从等百余堵墙。陵墓正前部有砖砌神台及墓阙。条石墓冢坟箍,上砌青砖矮墙, 坟箍外围以一道环形陵墙。墓冢积土成穴,直径80米,高15米,墓室位于室顶下部,以14道红砂石券拱砌成肋状拱构成内 墙、券顶,外层则采用了数万坯特制大型青砖券拱14层,以石灰作粘和料。墓室总长30。80米,宽18。20米。高11米,券拱厚4。5米,内部进深23。40米,内穴高6。40米,宽6。10米。整个墓室整体坐落在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厚度1。5米的黄色黏土台基上。永陵是我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地上皇陵。 墓室平面分前、中、后三室,各有双扉门。墓口用砖、石修砌封墓金刚墙。中室置石质须弥座棺床,上置安放王建遗体的木质棺椁(内外共五重),棺内上方券拱顶部用铁链、铁钩悬挂丝质华盖、帷幔,并饰以金箔装饰。棺床此部头端安放石质大型油缸(俗称长明灯),内置三盏青瓷油灯,当墓室封闭后,通过燃烧,残余氧气使墓内形成真空以便保存遗体及随葬品。后室后部石床,上部安置王建真容石像,像前陈放谥室、哀册、谥册等重要文物。永陵是我国在二十世纪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皇陵,在中国陵寝考古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