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军山略成南北走向,至北段,又延伸东去,折颈之处,便是大山门崖。大山门崖在山北,为普陀岩,其岩叠出如屋檐,其下可避风雨,上军山一般从此入,故称山门。其上刻“大山门崖”四字为民国年间所刻,其东石壁有测量海平面的刻记,门西有张謇《气象台新路记》一文刻于石上。普陀岩上方旧有一枝庵,为军山咽喉,山路即从庵前而过。普陀岩东为大小山茶湾,大湾在东,小湾在西。
   此处岩壁之上,昔时长有众多山茶,花型大,故称大山茶湾。小山茶湾处,花型略小。当山麓皆水时,山花倒映水波,非常美丽。王业有游山茶湾诗:
峭壁锁苍藤,危岩泻白练。
雨后看山茶,红飞霞片片。
   普陀岩左(向西)为狮子窟。此处岩穴陡峭而中凹,左右嵬磊凸出如蹲狮,故称狮子窟。该处旧有水观庵,凌录宿水观庵诗云:“结宇傍岩曲,云热石灶冷。樵人止此宿,钟前发深省。风涛泼户狂,月露临窗靓。减寐出幽眺,身杂栢竹影。”水观庵往西再上,旧有浮杯庵。狮子窟南数十步的军山东南麓,有穿风洞,清虚高旷,形若二门,可南入而西出,又称石门洞。   刘郎路
   自普陀岩稍西上而又东转,即为刘郎路,为乾隆十二年(1748年)刘名芳所筑。
   当时登军山,路均十分陡峭,不便行人,刘名芳乾隆六年居军山水云窝编撰五山志,感于道途艰险,典衣倡造。路成后一路平坦,直上峰顶,乡人交口称誉。王丹庆作《刘郎路赋(并序)》赞颂,张廷珪为此撰写了《军山刘郎路记》,并于路中道傍石上刻“刘郎路”三字记之。郡人孙蒲壁作《步刘郎路》诗称赞:
险较蚕丛路,于今得坦途。
天鞭驱嵬磊,有斧削崎岖。
雪后驴堪跨,花时杖可扶。
问谁开辟力,南闽有丈夫。
    刘郎路形成后有三条道路通山顶:一是刘郎路由普陀岩向东自象鼻岩上转至顶;一自白云泉至顶;一自普陀岩西行径上,此路较陡。刘郎路向东的山道旁,有一刻石,上题“刘郎路”三字,并有张廷珪所刻:“此路为闽中刘南庐所辟浙东枫岭山人过而志之他日或来庶使不迷也”的志文。
   普陀岩往西一路,为乾隆八年僧寿山倡修;旧有罗汉院,原为明时西净庵旧址,后于乾隆年间改罗汉院。住持僧人为军山名僧玉环。州志载:“玉环西域人,有神术,两耳坠以大玉环,因名玉环。”他“能积气上下,若辘轳有声,尝调面为饼,贴炙腹上,久则饼焦,得疾者食之即愈。”通州知州王犹定曾有访玉环诗云:绝顶日光生,众树呈微碧,堂堂古殿开,万里在几席。结合现有殿址看来,清代罗汉院的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