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台公园又称读书台,位于虞山东南麓石梅,系1977年新建于古迹的公园。原址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和焦尾泉、雅集亭、巫公祠及虞山东麓摩崖石刻群等文物胜迹。园内古木参天,景点错落,看山听泉,读书会友,颇富诗情画意。 书台公园位于虞山东南麓,建成于1977年10月,占地1.2公顷。园内古木参天,景点错落有致,颇有江南园林特色。园内有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另有焦尾轩、焦尾泉、虞山东麓摩崖石刻、巫公祠、雅集亭诸景。公园大门口有花岗岩石狮一对,为原老城隍庙旧物。公园入口处镌有邑人、书画家钱持云所书“读书台”匾额。“书台积雪”为“虞山十八景”之一。 据明清邑志及碑刻资料等载,虞山致道观东,原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其上有亭久废。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重为构筑,未久即圮。继任知县胡巍、县丞邹?俚扔谒芍窳种忻俚靡胖罚?以为书台不可无亭,遂再葺之,又毁。嘉靖十二年(1533年),知县沈弘彝秩满三载将去任,周览邑中古迹,登临台上,有客告以亭之兴废,沈深以为慨,斥俸复作 新亭。并为坚固计,亭柱均以石构,又翳理四周杂树,设磴道石阶,嘱邑人邓??撰《读书台铭》。时耆老邵复出,昭明太子像一帧,亦令绘者摹之于石,同置于台壁。邑人、邵武知府、古琴家严天池增建外门,榜题曰:“昭明遗构”。迄清代,顺治间,王梦鼎、邵灯等再修。乾隆八年(1743年),苏州粮备道觉罗雅尔哈善重书“读书台”碑,今存。 读书台以山泥夯筑,高3.54米,南北长14.6米,东西宽12.8米,居高临下,岿然而峙。台上有石亭,系长方形,单间卷棚顶,高3.65米,阔4.6米,进深5.16米。壁间嵌砌昭明太子像、《读书台铭》及明佥都御史陈察撰《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等碑刻数通。亭中又有大石台,正面横端镌刻清道光间倪良耀所书《虞麓园记》。台下四周尚存数百年前所植榆、柏、榉、朴、栎等古树二十余株。读书台1982年11月被公布为县(后县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亭内之碑在十年浩劫时已破为二截,1978年,由虞山镇公管所出资复制。1995年,里人翁瘦苍书胡君复题读书台联句“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刻于福山龚祥兴捐杞梓木板对,挂于亭之两侧。 焦尾泉,位于读书台北。古代常熟县署前后有七条溪水横列,如古琴七弦;其西又有一溪通于山脚处,犹如琴尾,邑人以东汉蔡邕有焦尾琴,名之为“焦尾溪”,其源头则为焦尾泉。明万历间孙七政有《焦尾泉小记》。此泉疏浚于明代成化、弘治间,万历时成为一景。今原溪已无,泉穴形如浅池,水质甘冽,为烹茗之上品。泉畔建有焦尾轩,1977年叶圣陶为题书“焦尾泉”及“焦尾轩”额。1995年里人汪瑞章撰书“泉石寄中郎琴韵;炉烟分太子书香”联句,镌于福山龚祥兴捐红木板对,挂于焦尾轩中。焦尾轩原名仓圣祠,1977年更名。 雅集亭在焦尾轩上西北山麓,系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所建。弘治十七年(1504年),继任知县计宗道与吴门及邑中名流杨循吉等19人相约觞咏于亭,并分别由计宗道撰《虞山雅集亭记》,沈周绘《虞山雅集图》,合各家诗文刻石嵌砌于亭壁中,一时传为文坛盛事。后亭圮,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泰安县令邑人蒋因培重修。由吴县吴慈鹤撰文、顾莼书《重建明蒋忠烈公雅集亭诗并序》碑一通,称亭为蒋因培十世祖明赠光禄寺卿蒋钦与计宗道等人觞咏处。亭中悬吴县状元石韫玉隶书“雅集亭”石匾一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泰州画家朱鹤年重绘 《雅集亭图》,勒石于亭。建国后,又圮,1985年由市园林管理处投资1.7万元再建。亭坐北朝南,用花岗石构筑,为歇山顶、正方形。面宽单间3米,高5米。原碑已毁,市博物馆藏有部分拓本。 巫公祠位于雅集...[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