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河位于高坪镇石门村与龙坪乡岔口子村交界处。石门河发源于龙坪乡境内,由北向南流入野三河。石门河因西岸山腰有一天然石门洞而得名。石门洞对面东岸山岩象一只伏在地上的老虎,河谷中有一座古石拱桥。当地老百姓传言说:“石门对石虎,桥下金银二万五。”石门河河谷幽深,两岸悬崖峭壁,树木阴翳。景色优美。两岸有石级古道依山曲折而上。河谷中的古石拱桥高16.1米,宽5.4米。跨径9.6米,造型优美,与河谷景色溶为一体,成为两岸人们过往的枢纽。这座石拱桥有两个传说。一是该桥是天上鲁班看到两岸人们被河阻隔无法来往,因河谷狭窄,水流淌急无法修桥的情景后下凡修建的。二是说明代李自成部下将军张献忠入川时命令将士一人携带一块石头一夜之间修起来的。清同治五年版《建始县志》记载:“石门在县东120里,涧底有桥名石曼桥……相传仙人所造。”      2009年8月,在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中,县文物管理所在桥东头的树林中找到了修建石拱桥的原始碑刻,该桥修建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桥名为“通济桥”。距今386年,是县境内最古老的石拱桥。      随着石拱桥的修建和两岸古道的开凿,石门河古道成为恩施山区人民由西向东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通道。它集官道、商道、盐道于一身。在西岸石门洞下设有接官亭,如今接官亭荡然无存,只有遗迹尚存。在石门洞下的岩壁上有宣恩知县贾思谟于清乾隆15年路过此处时题下的摩岩题刻“施南第一佳要。”意为石门河是恩施境内最优美的要塞。      石门河古道承载了古代官道、商道和盐道的历史重负,记载的山区先民改造自然,战胜险阻,改善交通,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河谷之中。
   石门河,虽然是一条在建始境内流域并不宽广的小河,但它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打磨出了美丽的诗篇,而隐藏在其峡谷中的惊世骇俗的自然风景,更是一段妙趣横生的山水画廊!走近石门河,穿行在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旖旎山水风光之中,慢慢咂摸,细细品味,竟胜过人间仙境!
   石门河古道
自高坪集镇向东北2千米,来到古施宜大道石门河要隘,你一定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在连绵不断的山峦中劈开一条深谷,于是,七里石梯下谷底,七里石梯上高山,这条挂在两面峡壁的险峻道路便成了宜昌通往恩施的重要驿道。    古往今来描石门 施南第一佳要,即石门,位于建始...[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