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因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湖北全省设有12个省辖市(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3个省直管市(仙桃、天门、潜江)、恩施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还有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省会设在武汉市。
    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湖北省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6位。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之间,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湖北省是古代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楚是当时湖北境内疆域最大的国家。楚庄王曾经问鼎中原,成为霸主,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齐名,史称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楚国力更强,同齐、燕、韩、赵、魏、秦一起被称为战国七雄。楚国在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的千古绝唱,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也是由楚地兴起传开的。
    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雄伟的长江三峡驰名世界,道教名山武当山为道教圣地;号称 “华中屋脊”和“绿色宝库”的神农架是重要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稀动物种多,更有令人关注的“野人之谜”。
    湖北省历史悠久,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文物古迹与革命胜迹遍布全省,人文旅游景观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有古人类长阳人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址,武汉市黄陂区发掘的盘龙城是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游历随州炎帝庙、秭归屈原故里、纪南故城、昭君故里、武汉古琴台、黄鹤楼、三国赤壁、武汉起义军政府旧址、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二七”纪念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及“八七会议”会址,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江陵、襄樊还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湖北省著名的风味佳肴有武昌酒楼的清蒸武昌鱼、老通城的豆皮、谈炎记的水饺、荆州的皮条鳝鱼、石首的鸡茸鱼肚和鱼糕丸子、公安的三鲜头菜、钟祥的蟠龙菜、江陵的散绘八宝、沔阳三蒸等,流行全省的汉剧有300年历史,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现在国内影响极广的黄梅戏出于湖北,源于明末清初。湖北还有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的说唱艺术。武汉杂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 |
 | 武汉自然人文景观丰富,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现有定点旅游景区(点)26处。其代表性的景点是全国最佳风景名胜之一的黄鹤楼,国家级东湖风景区,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禅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辛亥首义军政府地址红楼等。此外,新开发的道观河风景旅游区、木兰湖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金银湖旅游度假区、武汉高尔夫球场正在兴建之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