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在广东省佛山市城区,据传建于北宋元丰年(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名为“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称之为“祖庙”,据载是因为“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的缘故。
明初重建祖庙时,规模“不过数楹”,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日渐发展,祖庙不断扩建,至清代初年,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并完好保存至今。现存前殿、正殿、庆真楼、锦香池、万福台等五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多为明清建筑。设计巧妙,技艺精湛,是我国独具特点的建筑群之一。尤以装饰工艺精巧华丽而著称。瓦脊上密布石湾陶塑,院壁上点缀砖雕和灰塑,构思奇特,刻画细致,富有浓郁的地方民间工艺色彩。
祖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原建筑已于元末焚毁,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后经过二十多次重修、扩建,终于形成一座规模宏大、制作精美、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祖庙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轴线上的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组成,结构严谨、体系完整。
万福台在祖庙最南端,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大戏台。粤剧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戏班都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新戏班的头场演出必在祖庙的万福台进行。此建筑为歇山卷棚顶,台面宽三开间。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矿。
万福台对面是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灵应牌坊。牌坊北侧是锦香池。池中有石雕龟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征。锦香池两侧为钟鼓楼和崇敬门、端肃门。两门旁的墙壁上饰有砖雕、灰雕和陶塑。其中的陶塑最是引人注目。东侧陶塑十一形象苍劲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宝镜,象征日神;西侧陶塑是一美丽的妇人,婀娜多姿,手擎宝镜,象征月神。
锦香正北的三门建于明景泰初年(1450),是进入祖庙殿堂的正门。建筑考究,檐下自东向西装饰着金漆木雕花柱,雕刻内容均为民间流传的故事。屋顶有陶塑人物瓦脊横贯全顶,陶塑高约1。5米,全厂31。6米,由152个人物组成,有"文如璧"字款。这种多姿多彩...[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