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卫城区境内,沙漠向东南扩展,虽说自古已然,但却是愈至后来愈为严重。中卫之始称边塞,远在秦汉。秦以后,中卫就成为历代王朝北部设防的前哨,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史书记载,秦为了防御匈奴,曾在北陲修筑长城。中卫既是边塞,也应是当时长城“经过的地方,但因秦汉长城遗迹多已泯灭,已难知其故处。明清志书所载,只是明边墙(今亦称明长城)。据考:秦汉长城,乃是由乌鞘岭下,绕中卫西北,再达阴山山脉西端。可见,秦汉长城斜贯今腾格里沙漠之中。沙漠如何能够修筑长城?此说殆今令人莫解。其实当时沙漠距今中卫尚远,长城可能筑在沙漠边沿,并未受到沙漠阻挡。今中卫市城区西北沙漠中的通湖音乌拉发现有东汉时的石刻文字,以隶书书写,记述南匈奴配合汉军,联合攻打北匈奴的历史事件。就在此稍南处,还发现有青铜器时代以至汉代的岩画。这至少都足以说明当时这些地方尚无沙漠,居人不少,活动相当频繁。
   
现中卫境内长城多属明代长城,距今约500多年历史。整个长城绵延160公里,环绕市区西北部,跨越黄河两岸,横贯境内。因河之隔,分为南、北两段。
   
黄河南段:由甘肃靖远县芦沟堡进入中卫境,沿黄河向东北方向伸进,经今香山乡南长滩、起伏于南帽儿山西坡、又转黑虎厅山北坡、至北长滩后折北向东进入常乐镇,穿汉河口、大柳树、小湾之后,到达下河沿南部山峰,盘旋南折北行,穿过下河沿煤矿区,向东伸进到原下河沿陶瓷厂止,长达70公里。
   
南段长城充分利用黄河之阻、山势之险,在山岭较险处就地劈山削石,形成陡壁为城墙;山沟峡谷跨越处,用山石垒砌;较平缓的山岗就地取材,以黄土夯筑:山崖陡壁处,稍加修整即为城墙。整个南段长城以南长滩一段(长约2公里,残高3—8米)和下河沿一段(长约10公里,残高8—13米)保存较好。
   
黄河北段:由黄河北岸的中卫城区迎水桥镇黑林村西沙嘴起,沿腾格里沙漠边缘及卫宁北山的西段山坡向东延伸至胜金关,长90公里。这段长城呈半圆弧形防护圈围着中卫古城,城墙以黄土、砾石、白灰混筑而成。
   
北段长城的起点(黑林段)与黄河南段长城的终点(下河沿段)隔河相望,但彼此上下错开数公里不相衔接,实地察看分析,南北两段似不属同一时期修筑。    
明代的中卫长城属宁夏镇所辖的西长城。这段长城修筑于明弘治以前,但到嘉靖年间就已经“不堪保障”了。1986年,中卫明长城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人员建档立标,定期巡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目前,除保存比较完整的南长滩和下河沿两段长12公里的长城外,还保存有9座古城堡和烽火台遗迹。登台了望,思古之幽情顿然而生,使人不禁为先人移山填海之伟大力量而感慨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