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位于山西运城的北相,即鸣条岗,始建于尧帝时期,是尧帝在其禅让帝位之后为舜帝建的行宫,后来做今生来世之居处,前陵后庙,交通不便(02年去的时候还不通公交车),香火不旺。          舜帝俗姓姚,因每眼有两个眼仁而名姚重华,自幼家境贫寒,母亲早逝,继母对其非常不好,百般辱虐,但舜帝自幼善良,博爱,对继母以德报怨,孝服天下,并带领当地百姓学习农耕技术。尧帝寻访见其贤,后将帝位禅让给舜,并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帝,佐其治国。舜帝将都城建在了黄河边上的蒲板,即后来的蒲州城,现在的永济县城西几公里处,那时黄河沿岸水患连连,百姓生活异常艰难,舜帝重用了大禹去治水。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将黄河治理好,造福于百姓。舜帝见其贤,用其能,又将帝位禅让给了禹,自己退居鸣条岗,老死于斯并葬于生前修好的帝陵,遍植柏树,这些柏树现在还存活的已经不多,其中一棵柏树,在帝陵前几十米处,几人合抱,树龄几千年,相传当年刘秀被追到此,疲极而卧于此树之上,故称:“卧龙柏”。后来几位名人,神医扁鹊,纸圣蔡伦,王羲之的老师卫皓都葬于此。  
   舜帝庙经几千年的战乱,自然灾害。历经隋、唐、宋至元朝几经修葺,现存的帝庙就是元代的建筑,建筑风格古朴而简约。文革期间破坏严重,帝陵的所有殿宇被当做学校校舍,被舜帝陵学校长期占用。直到近几年台湾人回来祭祖,找到这里,投巨资恢复。才将舜帝庙主殿倒出来,其他殿宇仍做为学校的校舍继续使用。看着让人心痛。  
   这里参观的游人很少,当时的门票才五块钱。庙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见我虔诚的样子,主动担当起导游,帮我介绍情况,我激动的泪水横流,那位老者也不禁垂泪。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的帝陵,竟遭如此冷遇,忘祖废德,竟至于此,那民族何谈兴旺,国家何谈振兴。当老者领我参观完,天已经黑下来,心情激动,难以平复。这里的位置很偏,根本打不到出租车,帝陵管理处年轻的主任就开着这里仅有的面包车把我送回了市里。每次想到帝陵,或者向别人讲述的时候我都很激动,以至流泪。后来,我还去过几次运城,但都不敢去帝陵,怕我也和其他人一样,尽不到后人的义务。只希望当政的领导或是哪位富豪多捐点钱,重修舜帝陵,让子孙万代永志不忘,也让孝子贤孙们有个祭祖的地方。  
|
景区名片 | | 详细地址 |  | 运城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访量(PV) |  | 1641 . 今天 1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运城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