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王庙戏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庙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戏剧舞台。
   牛王庙坐北朝南,现存三王殿、献亭、垛殿、廊庑、戏台等建筑。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年)年重建,明、清两代屡有修茸。现存建筑戏台为元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戏台建在高1米余的砖砌台基上,面宽7.45米,进深7.55米,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筒板布瓦覆盖。台身四角立角柱四根,前檐两根为石质,方形抹楞,剔地凸起镌牡丹花纹样与化生童子,雕工精细圆润,宋金风格犹存。后檐两角柱为木质,圆形直柱造。梁架结构独具特色,既有荷载能力,又具装饰效果。大斗分置于四角柱上,斗口设十字雀替承大额枋,额枋之上周施斗?12朵,分补间和转角两种,五铺作,重昂重?计心造,承托檐出与上部框架,檐下斗?转角处设抹角枋、抹角梁,构成第二层框架。井口枋之上施梁架斗?,每面三朵,上承抹角枋组成斜置方形,安装于上、下两层框架间,抹角枋中心处设一垂柱,架起小型阑额、抹角,形成平面八角形屋架,中心悬柱,别具藻井之趣。顶部第一架举折较高,故坡度略缓。]
戏台周身三面敞朗,仅后檐与两山后部砌墙,山墙约为山面总长的1/3。为分担额枋腰部与雀替承重,短促的山墙前各立撑柱一根,前檐和两山前部均露明,观众在正面及两侧皆可观赏,此为早期戏台的固有形式。在由三面开敞的宋金舞亭向三面围高手法,而是逐层下降,至中院为城隍庙最低处又逐步升高。在建筑排列上,高大雄宏的玄鉴楼紧逼山门,而东西廊又与玄鉴楼及大殿环绕而建,以独有的建筑手法体现了城隍庙的主题。
城隍庙的琉璃影壁及屋顶琉璃构件,大多烧制于明代中叶,雕塑工艺上采用了高浮雕塑造手法,主题突出,造型生动。 最值得一提的是乐楼,建造别致,音响效果极佳,据说,当年慈禧太后盖颐和园时,特地派人前来参考其建造特点和扬声原理。
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东廊房后墙平行向东6米棉织厂围墙西沿;南至山门向南5米,马路南沿;西至西廊房后墙平行向西20米,民居西沿(庙内附属建筑);北至后殿后墙平行向北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护范围向东50米,俞家街路东沿;南至保护范围向南105米,富户街南沿;西至保护范围向西60米,小井巷路西沿;北至保护范围线向北120米,小井巷路北沿。 |
景区名片 | | 详细地址 |  | 临汾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访量(PV) |  | 3337 . 今天 1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临汾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