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氏庄园坐落在兴义城南4里的下五屯。是原贵州省省长刘显世、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里。庄园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30米,占地70亩。由中西合壁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现存忠义祠、花厅、书斋、刘显潜居室、家庙、校场坝,部分城垣、炮楼及法式建筑各一栋。宏伟壮观,至今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1983年6月,兴义县人民政府将刘氏庄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家拨款35万元维护刘氏宗祠。1989年10月建成“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和专家专程赴兴义视察刘氏庄园,认定刘氏庄园是一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保存如此完整的庄园,在贵州乃至国内已不多见。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指示,市政府已拟文呈报国家文物局,申报待批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庄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同时期初具规模。随着刘氏家庭的不断壮大发迹,建筑也不断扩大。到民国期间,又大兴土木,使之成为全省最大的庄园。 忠义祠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毁于大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刘统之(刘官礼)筹金重建,形成由前厅、两厢及正殿组成的四合院。正殿硬山抬梁式,面阔五间。明间八棱石檐柱,饰竹节为棱。爪形柱础。两柱顶端承接垂柱处,迎面刻伏身昂首石狮各一只。石柱四面,分刻楹联和《忠义祠记》,另两面阴刻刘官礼撰文行书《忠义祠记》全文,刘显治书石。文记咸同年间回族农民起义兴衰的历史,是一篇研究咸同贵州军事史的珍贵史料。 花厅为庑殿顶,穿斗式,面阔五间。其枋额遍布饰木雕几何纹、万字格纹、花卉雀梅兼有,浮镂并用。直落透雕门窗,古钱空花扶栏,柱暗窗明,典雅质朴,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1994年,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维修花厅,今已竣工,已向游人开放。 城垣炮楼建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原城垣周长2华里,置有四门五楼。现存垣墙500余米,堞垛俱备,东南转角处尚存炮楼一座,内作双层楼堡,地下掘有暗室,为囤粮、储械之用。炮楼城垣均用五面青石骑缝叠砌,枪眼、炮口分布有序,森然耸立。墙楼相连,沉稳坚固;楼窥三方,利于扼守。 刘氏宗祠始建于光绪早期,原为南北相对两栋,均硬山穿斗式,面阔三间,中置花圃。正殿门额上悬挂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题赠的“克缵前绪”金字匾额一块。 法式建筑群位于忠义祠和宗祠之间,建于民国年间,原为二进四合院,设有花园鱼池。因拆建改建较多,今唯有前厅一栋,面阔七间,一楼一底,哥特式门窗。窗棂均用矛头形钢钎做成,棂间施云纹,卷草图案作装饰,法式建筑在兴义唯存此栋。 刘氏庄园的题刻文字和炮楼城垣,是清咸同至民国年间历史的见证,对研究咸同贵州军事史、西南军阀史和兴义军阀的兴衰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刘氏庄园的建筑群,是一组别具特色的中西合壁建筑。其主要建筑群体系木构,屋顶有硬山、悬山,庑殿等几种形式。梁架则以穿斗式和抬梁式为主,是清代南方典型的民居和宗祠建筑,虽时代较晚,但手法古老。其柱础,均系石质,高度均在70公分以上,尤以石柱代替代木檐柱为特色,其功能既防水、防腐,同时起到加强装饰的作用,又能刻石记事。它在南方清末民初建筑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西式建筑之长,是古建专家和现代建筑家研究我国南方民居祠宇建筑的重要依据。 (李志恩 刘咏虹) |
景区名片 | | 详细地址 |  | 兴义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访量(PV) |  | 1584 . 今天 2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黔西南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