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湾何氏大宗祠(即留耕堂),始建于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规模扩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总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砖、石、木、牡蛎构成的古建筑。清代最后一次重修也比广州陈家祠还早170年。是番禺区年代古、规模大、艺术精、格调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点:以柱多而闻名,一共112条木、石柱,它汇集了元、明、清各个时代不同风格 的建筑艺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砖、木、石雕手工艺,闪烁着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茸,恢复原貌。1989年列入广东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至今一直对外开放,让游人参观。
   牌坊正面“诗书世泽”,背面“三凤流芳”,是明朝理学家陈献章(陈白沙)书写。“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别由陈白沙及明代广东省中书参知政事郑允成书写。
  沙湾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书联丰富、气势雄伟。留耕堂计有112条石柱和木柱。这些木柱的原料,当时是从东南亚国家采购回来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体现了岭南庭园的精巧的建筑艺术。
建筑布局:
   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牌坊)、丹墀(天井)、月台(钓鱼台)、享殿(象贤堂)、寝殿(留耕堂)及东西庑廊和衬祠。
   第一进是山门。留耕堂山门前是宽阔的、用大青石铺成的大天街(广场),大天街正对一池塘,在临近池塘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这种旗杆是古时考取功名后用以竖旗褒扬的。大天街东西两边各有堵红砖墙,墙上附有彩色灰塑,内容有“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呈瑞”等,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天街正北面,便是恢弘肃穆而又富丽堂皇的留耕堂正门。门上为红底金字“何氏大宗祠”横匾,门两边的一副对联是:“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联语表明留耕堂的修建,前后历经几十代人几百年,是为使后人生活更美好,并希望全族人同舟共济,永远和睦。正门的两扇大门由质地坚硬的木料制成,门上各绘金盔金甲的武将一员作门神,用的是我国重彩壁画的传统手法,极其鲜艳夺目。在门的两边是两个石鼓,是功名的象征。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图案,其中正面刻的是狮形瑞兽。侧面刻有“老龙教子”、“三阳启泰”等吉祥图案。大门东西两侧...[展开阅读] |
沙湾留耕堂出行交通攻略(展开详细攻略) | 留耕堂位于沙湾古镇旅游区的西部,沙湾古镇现在主要有三个出入口,即东入口、南入口、西入口。 西入口靠近留耕堂,主要是自驾车或大型入停车场。 南入口是近沙湾街区,一般公交步行者大都以南入口为主。 番6、番7、番12、番67、番68等到“沙湾南村”站下,继续前行约3分钟到沙湾文化中心即到南入口; 或“沙湾文化中心”站下,往回步行3分钟到沙湾文化中心即是沙湾古镇旅游区的南入口。 ,公交方向以番禺市桥开出为参照,如果是返程则方向相反。 沙湾文化中心是一座建筑,即沙湾影剧院,而不是一般的绿地广场。...[显示全部] | 公交查询: [留耕堂] [沙湾文化中心] [沙湾南村] |
景区名片 | | 详细地址 |  |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北村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20元(沙湾古镇通票65元)。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访量(PV) |  | 6275 . 今天 5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广州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