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岩又称慈姥岩,位于青神县城南九公里岷江东岸、“龙泉山脉”尾段,海拔八百公尺。因其峰峦叠嶂,林泉秀雅,“岩壑胜景,不减峨眉”,颇受游客青睐。 宋代以来,中岩吸引了许多文士名流、诗人墨客。苏东坡、黄山谷、范成大、陆游、杨慎等皆到此抒怀言志,刊石留念,给中岩留下了无数文采斑斓的千古诗章,形成此地得天独厚的一大特色。 中岩现存苏东坡、黄山谷等的“唤鱼池”、“古中(岩)”、“与造物游”、“临流观跃”、“静观自得”、“得之上”、“碧玉淙”、“鱼跃清溪”、“丹穴鱼游”、“高山流水”、“满山图画”等题刻清晰可见。岩上还有许多文人诗词勒石,虽多经雨水侵袭,斑驳脱落,但字迹尚存。 宋代邑人贡进士王方,当年在中岩上寺旁曾建一巍峨书楼,名曰“中岩书院”,风流千古的大文豪苏东坡青年时代就读于此。他亲笔写下的“唤鱼池”三字至今深深刻于岩壁。他写下《中岩尊者洞》一诗:“额上明珠已露机,那堪圣佛放头低。洞门不是无人锁,这锁还须这钥匙。”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富有哲理的推敲,把一个中岩上寺其形类笋的巨石,以钥叩石,峰裂而三,还珠以僧的故事,以诗纪胜并刊在上岩,千古流传。 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山谷(名庭坚,号涪翁)客居青神三月,屡邀游士于中岩中寺玉泉岩汲水品茗,并作行吟《玉泉铭》:“玉泉坎坎,来自重险。发源无渐,龙窟琬琰。我行峡中,初酌蛙颔。龙湫百泉,莫与比甘。山僧拙戆,煮饼羹糁。我以瀹茗,泉味不掩。行为白虹,止为方鉴。矢其明德,以勒苍厂。”诗人陶醉此山,遂将此诗刻之山岩。黄山谷《玉泉铭》勒石记胜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旅中岩时,往往步山谷后尘,在中岩中寺玉泉岩流杯池“流觞”雅会,一觞一咏,抒怀言志,刊石留念。此举一时蔚然成风,使得碑林丛生。 宋代诗人陆游因爱蜀地风土,游中岩时写下《晚泊慈姥岩》二诗。其一:“慈姥矶头月,纤纤照酒杯。素秋风露重,久客鬓毛催。宿鸟惊还定,飞萤阖复开。平生四方志,老去转悠哉。”其二:“山断峭岩立,江空翠霭生。漫多来往客,不尽古今情。月醉知流急,风高觉笛清。儿曹笑老子,不睡待潮平。”当时,陆游与诗人范成大(江苏吴城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同游中岩,聚不忍别。二人相互酌别后,送者不忍回,行者不忍去,可见二人情谊之深。 明代兵部尚书余子俊到中岩,日已西斜,感于老僧热情接待,僧童扫净奉上新茶。宝鼎频添柏子,浓郁飘香;胆瓶插上梅花,更添几分春色。故写诗《游中岩》:“步入中岩日已斜,老僧锡仗入烟霞。呼童净扫维摩石,留客频煎石笋茶。宝鼎香浓添柏子,胆瓶春色上梅花。倚栏看罢三峰笋,始信招提景最佳。”刻于岩上。 中岩碑林石刻极为丰富,是非常重要的珍贵文物史料。但是,由于历代战乱和“文革”毁损,中岩碑林的诗咏碑刻,不少已成断碣残碑,现危岩苍壁上幸存的一百零九局石刻,多数字迹不甚明晰,只剩下拓片存真。1986年,青神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经过搜集整理,已在中岩中寺修建古朴碑廊,重新补书历代诗咏碑刻32通,供诗词爱好者和广大游客观赏,以补中岩文献之不足。 |
景区名片 | | 详细地址 |  | 眉山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访量(PV) |  | 1350 . 今天 1 |
景区地图指示 |  中岩中寺 中岩中寺
眉山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眉山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