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米易县城西南36公里处,是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海塔。不过,此地原来并不叫海塔,而叫克他。
据清同治《会理州志》记载,1870年时克他就是米易地区的17个场镇之一。民国时期这里亦是米易地区的22个场镇之一。每逢二、五、八日是这里的赶场天。由于地处偏僻,当地居民只有10多户。加之1935年,国民党第24军黄茂林团围剿麻陇时进驻此地,黄团撤出后,其恶习被一些人所耳濡目染,场镇上因此时常发生抢劫案件,因而有句民谣形象生动:“克他赶场贼在吼。”由于这一境况未得到有效的遏止,久之,克他场镇因赶场之人日益减少而消失。克他这一称呼一直沿袭到1958年,这里修成水库后,方才更名为“海塔”。
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随着海塔水果特别是油桃和樱桃成片成林地大规模发展,加上这里四季青山环绕,气候如春的优势,别样的民族风情,海塔已成了远近闻名的风景区。
到过海塔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探询“海塔”之名的来历。好奇地询究“海”在何处?“塔”在何方?“海”,一经解释,谁都能够理解,就是库容为7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蓝天白云下,一泓碧水,在高山盆地之间,确实有种“海”的模样。可是“塔”的解释就要费些口舌了。原来,海塔是有塔的,就在现在水库下方土坝右侧小山壁上,名为白塔。白塔是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由本地秀才张新棫(号卜生)所建。光绪21年(1895年),张新棫在成都求学时,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影响,立志“授知”、“导民”,教育救国。回到家乡后,他创建了学校,修起了白塔,并在塔基六面撰文述志,以导文风。
关于修建此塔,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修塔是为了挡龙、镇龙、锁龙。当地的龙洞河中有条龙,如果让它跑了,这里就会遭受旱灾,本地人就要受穷。另一种说法是,这里的地势就像条船,船在水上飘,所以本地人穷。修塔象征拴船的桩,这只船拴稳了,人心就稳定了,齐心创业,才能过好日子。
此塔初为三层,光绪28年增为六层。塔基是选的红色大石、方形、横顺直径一丈二,塔身是青砖垒砌,空心(底层有一尺见方小窗,儿童可以伸头进去),六方形,筒瓦盖顶,六角上翘,角上挂铃,风吹铃响,悠扬悦耳,数里可闻。尖顶上连重两个大红球,中间竖一长针指天。基脚南北各一石级,游者可循级而上。
水库四周是莽莽林海,在绿水青山中,一座小巧玲珑的白塔,绿中点玉,交相辉映,“海塔”之名因此而得。站在塔基上眺望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怡神,留连忘返。
可惜,这个俊秀的白塔,在文革“破四旧”中被土炮炸毁,今已荡然无存。使海塔风光缺了一景。如今,在塔址所在地,唯一能够见到的仅是白色的塔基。
如今的海塔,已成了一个汉、彝等民族杂居、和睦相处的典范。昔日的几十户人家现在已经繁衍成了上百户人家。这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是“百灵鸟”,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随口吟唱几句即兴而作的山歌。据统计,这里唱山歌比较有名气的就有近百人,其中年龄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只有6岁。进入海塔,就进入了一个花的海洋,果的世界,歌的乐园。
|
景区名片 | | 详细地址 |  | 攀枝花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访量(PV) |  | 1070 . 今天 1 |
景区地图指示 |  海塔与克他 海塔与克他
攀枝花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攀枝花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