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汝城县县城往东行四十五公里,在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有一块神奇的土地--热水墟。热水墟旁有两条小河。两条小河到此都来了个急转弯。转弯处泥沙堆积,天长日久,在两条小河汇合的地方就形成了一个沙洲。沙洲上有许多泉眼,泉水晶莹透剔,有的平静如镜,有的像开锅的水,汩汩地翻腾着。一到冬春,这些泉眼雾汽蒸腾,连河水里也到处冒着热气,沙洲一带云遮雾障,仙气缥缈。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热水温泉。《汝城县志》称这些温泉为“灵泉”。因为泉水是热的,当地老百姓则称之为 "热水",地以泉名,当地的村子名热水村,墟场名热水墟,旁边的小河名热水河,镇政府名热水镇。    相传在远古年代,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住在东方一株大神木上,每天有一个到大地上空值班,轮流为人类照明、送暖。有一段时期,太阳们故意捣乱,竟 “十日并出”,结果酿成禾焦草枯,人类面临大祸。为了拯救人类,炎帝便授命后羿射日。后异张弓搭箭,一口气射落了九个太阳,其中一个就落在了热水河中。自此,这儿的泉水就变得滚烫滚烫的。千百年来人们都把温泉视作灵泉,但也有人把温泉当作灾难。相传某朝某代,热水出了个道台,在他衣锦还乡时,看到热水河中热气腾腾,说这是“漏气”,坏了热水的龙脉。他收净了湘、粤、赣三省交界汝城、崇义、仁化三县的桐油,用桐油拌石灰将沙州中的泉眼全部封死,妄图使热水不再流出来。然而地热是封不住的,年深月久,地热照常从桐油灰中冒出来,至今仍清晰可见州中大量的桐油灰堆。    其实,更多的人是热爱、赞美温泉的。早在公元七五五年的南宋时期,热水灵泉圣水就已载入国家地理志。后人也曾有诗咏赞,清康熙九年,邑令盛名誉诗日:                      石气生烟火,                      潭声若沸汤。                      淙淙流畎浍,                      滚滚到池塘。                      地有温泉胜,                      人思化日长。                      春风沂可浴,                      归趁舞雩凉。    清乾隆十八年,本县教喻黄文礼有诗赞曰:                   炎液喧波沸似汤,                   暖流今复见庐阳(即今汝城)。                   张衡赋美骊山下,                   刘义诗传温谷傍。                   瓦即旧陶慵汉武,                   阶分余石笑秦皇。                   地灵不少钟奇特,                   为惜名泉幽磵藏。    据省水文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热泉出露于广东城口--汝城热水墟40余公里地热带,属高温热水型地热田,是我省水温最高、流量最大的天然热泉。热泉水温一般为91.5℃,最高温达98℃。25.5-91.5℃的地下热水开采量为 5540吨/日,水温 90℃以上的远景水量可达到14740--15960吨/日。    千百年来,热水墟的群众得河水之便、温泉之灵,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谁想吃蛋,只需把蛋放进温泉里,几分钟后就熟了。    妇女们在温泉边洗衣裳,边洗边将洗过的衣服摊在沙滩上,第二件刚洗好,第一件已烘干。    谁家杀猪杀鸡鸭,都来到沙滩上,就地取水烫毛,既省工又省时。 ...[展开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