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之间,东西直线距离最宽667公里,南北直线距离最长774公里,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在各省市幅员中居第11位,人口6300多万,主要少数民族有 苗族、瑶族、土家族 等。     湖南是一个紧邻沿海地区的内陆省份。湖南三面环山,东有幕阜山、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西有武 陵山、雪峰山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湘北为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湘中则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全省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境内水系比较完整,湘北有洞庭湖,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因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现有水面约2691平方公里。省内主要河流有湘江、资水、沅江和澧水,分别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经城陵矶注入长江。湘、资、沅、澧四水在省境内长达2200多公里,支流近5000条。省内河湖密布,水网纵横,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湖南境内土壤以红壤土、黄壤土为主,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多。适合水稻生长的田土约占两成。湖南良好的自然环境,蕴藏了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与旅游资源,获得了“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和“旅游胜地”等赞誉。
    不游洞庭,怎知水秀连天、烟波浩淼;不登衡山,怎知峦岳拔天、峰奇山险。览不尽的山水, 饮不完的民风,悠悠潇湘,是游人敞开灵魂迎风洗水浴的圣地。 
    湖南山川秀美、俊才辈出、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悠远流长,唐代设道,湖南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逍和黔中道。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设置"湖南观察使"衙署,"湖南"名称由此开始。自古盛产湘莲,唐诗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又 有"芙蓉国"之称,古又称"潇湘"、"湖湘"、"三湘"。又因湘江贯穿全境,也简称"湘";热土潇湘,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湖南独具特点。一方面三湘大地钟灵毓秀,名人故居久负盛名、令人向往;自然风景明珠武陵源风景区,地貌奇特,古木参天,珍禽出没,深谷幽遂,清溪明澈,溶洞温泉融为一体,奇峰怪石错落相间;五岳衡山独秀,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避署胜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八百里洞庭,以其悠久的历史、美妙的传说和雄伟的气势蜚声中外。另一方面湖南在华夏历史长河中一直才俊辈出,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到湖南,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张多种植物纤维纸的蔡伦。宋代理学始祖、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人;明朝理部尚书和大学士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为湖南衡阳人氏。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9年间,湖南涌现了魏源、何绍基、左宗棠、陈天华、宋教仁、黄兴、蔡锷、刘道一、谭嗣同等杰出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湖南是革命家的摇篮、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农民运动最发达的省份。在反帝、反封 建、反官僚资本的斗争中,三湘儿女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孕育了多少叱咤风云的杰出人才。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如画坛一代宗师齐白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
 | 走进洪江古商城,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七冲八巷九条街”连成的窨子屋。380多栋古窨子屋占地53942平方米,至今还居住着2000多户、6000多人口。
据清代县志载,清代时洪江全城3.76万人,其中就有1.5万人经商。在明清时期,洪江落户了衡州馆、徽州馆、福建馆、武宝馆、黄州馆、七馆、辰沅馆、山陕馆、江西馆、贵州馆等十大会馆,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是洪江的鼎盛时期,洪江接纳了全国20多个省的商贾游客和流寓之人 |
 | 上甘棠村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层铺镇,地处省道S325边2公里,南距旅游胜地阳溯80公里,桂林125公里。据永明县志载,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上甘棠设置谢沐县治,属苍梧郡,历经700余年,至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589年),撤谢沐县,与营浦县合并设永阳县,县治搬离上甘棠。 |
 | 天门山,距市区仅8公里,海拔1518.6米,是张家界的文化圣地,被尊为“张家界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山体孤峰高耸、气势临空独尊,世界最高海拔的天然穿山溶洞——天门洞,悬于千寻素壁之上,成为奇绝天下的胜景,也成就了当地深厚、大气的“天文化”和“仙山文化”。 |
 | 凤凰山城,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关隘雄奇。碧绿的沱江依着城墙缓缓流淌,叠翠的南华山麓倒映江中。江中渔舟游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悬崖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码头边的浣纱姑笑声朗朗,两岸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吊脚楼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郑便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