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古城位于三亚市崖城镇,距市区40公里,是历朝历代郡州之地,也是唐代以后帝王流放逆臣的南荒之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和故事。  
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人文璀灿,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的“外檄”(边界)。在宋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坚固城池。古城现存文明门、北门小段城墙及崖城学宫、迎旺塔、盛德堂等古建筑。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使之成为海南岛规模较大的一座坚固的城池。从唐朝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来。单是副宰相以上的大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韦执谊、唐瑗;宁朝的丁谓、赵鼎、卢多逊、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个、赵谦等。因此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之称。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鉴真和尚于唐代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遭遇强台风袭击,所乘坐的帆船飘流到崖州城,他在这里帮助修建了大云寺,留下了一批准备带去日本的佛教经典,这是崖城文化史上带有神奇色彩的宝物。元朝女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也曾居住在崖城的水南村近40年之久。
史料记载,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绍定六年(1233年)扩大城址,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古城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为南疆规模较大的坚固城池。 清道光年间,古城建筑基本定形,城墙四周长约2270米,高约8米。古城东、西、南、北门分别是阳春门、镇海门、文明门和凝秀门。城外开护城河设吊桥,城内设御敌楼、谯楼、月城等。
1920年前,崖州古城城池仍保持原貌。民国九年至十年(1920-1921年),崖县先后拆除东、西城门,建筑公路通进城里。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拆毁一段北门城墙。解放后,古城城墙基础还可循沿环视。文革期间,群众挖城砖搞建设,大部分墙基遭到破坏,现古城仅剩文明门及北门小段城墙。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崖州古城的城门已修缮一新,显得雄伟壮观,中外游客川流不息。在崖城还有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区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鳌,枕海壁立,峰峦竟秀,林木重叠,山奇石怪,千姿百态,绿榕垂荫,红豆如星,泉清似醴。明朝时曾在此建有“鳌山书院”,在鳌门的西南麓海滨,便是“大小洞天。 在三亚崖城的西北附近还有令人神往的“玉井温泉”两池相邻,原先是一池半暖半冷,一池热滚如沸,现在却是暖者变凉,滚者热,洗浴正宜。明朝正德年间曾砌石保护,久而倾倒,到清朝光绪十五年,知州唐意源重修,建筑“既济亭”,而今亭废泉在,仍是玉井如镜,四时皆宜沐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