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古村旧貌重现 | | 来源:南方网 创建日期: 发表日期:2011-06-22 19:47:00 最后编辑: 阅读(607) 回复(0) |
| |
岁月从麻石街上静静流过,宽敞石板路上人群熙熙攘攘,两旁商铺换上古色古香的牌匾,让人晃如置身古城!经过一年的改造,千年黄埔古村重现旧貌雏形。昨日海珠区通报一期工程修复情况,用村民的话来说,“改造后的黄埔古村让人很震撼”。
改造进度:一期基本完工 二期已报方案
2002年黄埔古港遗迹和黄埔村早期建筑被定为广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5月黄埔村启动古村改造工程,规划保护范围约18.60公顷,按照“修旧如初”的原则,此次修缮工作共分两期,对村内13栋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其中一期修缮工程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的古建筑已经测绘完毕,并已出具古建筑修缮方案报专家审定。
改造模式:抽疏保旧 保持原生态
“要凸显黄埔古村的文化底蕴,必须把它的文化资源连成线,甚至连成片。”海珠区更新办主任黄锦荣介绍,黄埔村第一个做的就是抽疏保旧,把一些重要的节点中一些后来新建的没有保留价值的房屋,进行置换,把文化的东西凸显出来。
在一些连片的古建筑群中,偶然也会发现几间未经翻修的旧屋。黄锦荣说,这是坚持不愿抽疏拆房屋的村民住宅,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完全尊重村民的意愿,不影响他们的生活,把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保留。
而完成抽疏的黄埔直街恢复了古村商业街的原始风貌,沿途商铺统一修了古典木门,楼层控制在3层以下,高度不超过10米,色彩将以灰色调为主,室外道路保持原有的青石板路。
改造过程:村民参与祠堂修复
生于斯长于斯,对村内古建筑最有体会的,莫过于村中的老人。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施工方还会征询村里老人的意见,一些祠堂在受损严重、资料不全的前提下,村中老人就成了活军师。
在古建筑日本楼的修复的现场,工人正在修补木雕门的小缺口。现场工人介绍,由于日本楼的产权属私人所有,当初改造完成一部分时,还特地找到国外的屋主回来看看修复情况,让他提供意见。
施工团队:潮州工人修复雕花木门
在对历史文化古建筑修缮过程中,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四原”原则进行修复,全面保留黄埔古村古朴的建筑风貌,尽力还原这一处具有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港口特征的古村风情。
负责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朱秋利介绍,由于黄埔村的古祠堂修复,破损严重的多为雕花木门、祠堂内的柱子等,所以工程团队大部分选用潮州的工人,他们擅长木工。
■ 记者观察
改造要解决村民致富问题
黄埔古村改造中,村民大部分持支持意见,并把一些产权属于自己的古建筑让出来做旅游景点。村民说,黄埔村环境保持得好,都是村民共同努力,而村民平时靠出租房屋维持收入,最希望古村的改造成果,自己也能分享。
海珠区方面在考虑修复古建筑后,将配套完善,把市政设施做一个彻底的改善,包括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及建停车场,力求除了可供欣赏外,也给黄埔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现在建设的商业街,在将来的运作,会考虑让公司来做市场运营,黄埔村作为股东,可分享到经营带来的收益。
采写:记者 李春花 摄影:南都记者 黄集昊
| | 黄埔古村旧貌重现 [景天下快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