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县 |
 | 桂林.阳朔.漓江 |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东南面,地处东经110。13'-110。40',北纬24。38’—25。04’之间。隶属广西桂林市,位于漓江西岸,风景秀丽。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45公里。全县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辖6镇3乡,114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30万,居住着汉、壮、瑶、回等13个民族。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峰奇、洞巧”,为天下四绝。 县内旅游资源可分为一环、二带、五景区。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 阳朔自然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9.1C,极端最高气温为39.1℃,极端最低气温为-1.3℃。气候温和宜人。有耕地30余万亩,林地80余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苎麻质量特优,沙田柚、金桔、板栗、柿子产量和出口量最多,在广西占有主要地位。地下有丰富的铅锌矿、大理石矿、重晶石矿等。 阳朔水路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广州,常年通航。县城距桂林市区仅65公里,有二级混凝土公路(属321国道线)和桂阳高速公路相连,桂梧高速公路桂阳段(桂林-阳朔)和阳平段(阳朔-平乐)已于2008年建成通车,可直达贺州及广州,高速公路在高田蒙村附近与县城连接;铁路、民航可依桂林与国内外大中城市相通,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的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贵广铁路)将会通过兴坪,并在兴坪设立客货两用的“阳朔车站”。县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程控电话装机达1万门,直通国际国内;电力资源充沛。 阳朔人心灵手巧,制作的大量书画作品、画扇、大理石、滑石制品、山水盆景、文化衫、戏剧脸谱、仿古陶器等工艺精湛,畅销国内外旅游市场;阳朔人民热情好客,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740多万人次;已引进外资开发项目20余个,总投资4亿元。[展开阅读] |
灵川县 |
桂北明珠灵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地处湘桂走廊南端,是桂林市周边最具投资价值的黄金宝地之一。全县总面积为2257.19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抱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桂林市区,东北与兴安县,东南与灌阳县、恭城县交界,西北与龙胜县为邻,西与临桂县接壤,南与阳朔县相连。自古以来就有"楚越往来之要冲", "领中原风气之先"之美誉。
灵川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带,辖区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日照1614.7小时,年平均雨量1926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18天,非常适宜于人类居住和各类植物及农作物生长。灵川县辖六镇五乡,总人口37万人,耕地2.45万公顷。作为广西重要的商品粮、柑橘、毛竹生产基地,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远近闻名。
除去突出的地理资源优势之外,灵川县还拥有绝对的区位优势——县城距桂林市仅15公里,紧临桂林火车始,距桂林国际机场还不到30公里,乘车只需半个小时就能从县城到达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从那里登上飞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航班。此外,灵川县的陆路交通网络也极为发达,各类基础设施完善。湘桂铁路、国道322线、桂柳高速路、桂梧高速公路穿县城而过,全县11个乡镇已全部通车,目前正在实施的“村村通公路”的战略,为灵川的未来勾画了一幅更为美好的蓝图。灵川县电力资源丰富,已建成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8座。各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水电,并已全部实现与广西大电网并网运行。与此同时,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经基本完成,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到目前为止,县城与13个乡镇城乡全部实现了电话程控化,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无线通讯网络覆盖了县城和大部分乡镇,通讯快捷先进,社会配套设施齐全。
作为漓江的上游区域,灵川县境内的植被保存得非常完整。全县森林面积10.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5%,其主要林种有杉、马尾松、毛竹、银杏等,其中银杏、毛竹是全县重要的林业资源。全县拥有多个银杏种植基地,毛竹总蓄量达2000多万根,非常适合进行银杏产品和竹木制品的深度开发。
灵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铅、锌、水晶、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黄金等数十种,其中以石灰石储量最大。灵川县海洋乡出产的大理石多为黑色、花色两种,纹理细腻,质地优良,储量达1400多万立方米。
灵川拥有独...[详细] |
桂林特色餐饮 |
 | 桂林.阳朔西街 | 桂林的吃在全国可是有口皆碑的,地方风味独具特色,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桂林人的家常小炒受湘菜影响比较大,几乎餐餐离不开酸辣,餐馆自然也以适应桂林人的口味为首选。当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餐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淮扬菜、闽南菜、潮州菜、西北地方菜、广西少数民族风味菜等也在桂林形成了气候。时尚餐饮也在桂林悄然兴起,正宗的西餐、中式简餐,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桂林的街头小吃更是一绝,满街飘荡着糯米鸡散发出的荷叶香。桂林米粉不可不尝,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等,全市几百家米粉店,家家口味不尽相同,有的甚至通宵营业。它的骨头汤底是天不亮时就开始熬的,口味醇厚,师傅会为你切好卤肉,配上香喷喷的花生米和葱花,再淋上高汤,味道实在很好。
|
兴安县 |
兴安县位于桂东北,地处东经110°14′~110°56′,北纬25°17′~25°55′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5℃,平均年降水量1802毫米,无霜期293天。兴安县东南接灌阳县,西南濒灵川县,西北临龙胜各族自治县,北与资源县为邻,东北与全州县接壤;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比例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属典型的南国山丘县。兴安地势由西北部以猫儿山为主峰的越城岭山地和东南以盘皇殿为主峰的都庞岭海洋山余脉相对倾斜,形成两大山之间的狭长地带,素称“湘桂走廊”。猫儿山是漓江的发源地,海洋山是湘江的发源地,两山之间有灵渠分湘入漓,湘江北去,漓水南流,连接了境内大小河流,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形成了“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的独特地势。
境内资源丰富,1990年全县有耕地354051亩,其中水田285945亩,宜种水稻、玉米、花生,养殖禾花鲤鱼等;有毛竹25.7万亩,蓄竹3225万条;有森林219万亩,蓄材319万立方米;有柑桔11万亩,白果(银杏)15.39万株;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18.21万千瓦,已开发8319千瓦;有毛冠鹿、红腹角雉、大灵猫、恒河猴、水鹿、华南铁杉和银杏等动植物879种,其中19种属国家和世界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地下矿藏丰富,已发现的有铁、煤、铅、锌、钨、锑、铀、锰、铜、黄金、重晶石、水晶石、花岗岩、优质石灰石等十几种,其中大理石就有16个品种之多。 兴安人民富有革命的光荣传统。明代,兴安瑶民参加大藤峡瑶民首领侯大苟领导的起义军,反对腐朽朝廷统治,坚持8年之久。清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军经过兴安时,兴安人民积极参加太平军抗击清军的斗争。民国22年(1933年)兴安瑶民及一些苗、汉民参加了桂北瑶民大起义,这次起义先后与全州、灌阳、龙胜等县联系,后波及桂北及湘南10余县。民国23年11月27日~12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兴安,兴安许多群众主动支援红军,红军给兴安播下了革命种子。抗日战争时期,兴安在沦陷的11个月中,被日军杀害1064人,3832栋房屋被烧和拆毁。面对日军的暴行,兴安曾组织自卫队进行反抗侵略者的斗争,有些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活动在兴安境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群众的掩护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给地方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为配合人民...[详细] |
龙胜各族自治县 |
 | 桂林.龙脊梯田 |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界于东经109°43′28″-110°21′14″,北纬25°29′--26°12′之间,东临兴安、资源,南接灵川、临桂,西与融安、三江为邻,北毗湖南城步,西北与湖南通道接壤。县境南北最大纵距78千米,东西最大横距60千米,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 辖七乡三镇,119个行政村,14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万人(2004年)。其中少数民族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77.22%。
龙胜各族自治县辖3个镇、7个乡:龙胜镇、瓢里镇、三门镇、和平乡、泗水乡、江底乡、马堤乡、伟江乡、平等乡、乐江乡。县人民政府驻龙胜镇。
龙胜古称桑江,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为桂林郡辖地。汉武帝六年归武陵郡;晋至隋,属始安郡(郡治桂林);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置灵川县,龙胜属灵川县地;五代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置义宁县,龙胜属义宁县地,延至明代。清顺治年间为桑江司直属桂林府。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清政府镇压侗族吴金银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为“龙胜理苗分府”亦称"龙胜厅"(县级机构),直属桂林府,"龙胜"之名始载入册。民国元年(公元1921年)改“龙胜厅”为“龙胜县”。建国后,仍称“龙胜县”,属桂林专区。1951年8月19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称"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1955年9月改称"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县",1956年12月定名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南地区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县。
龙胜素有“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之说。地势东、南、北三面高而西部低。越城岭东北迤逦而来,向西南绵延而去。全县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21座,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47.26%。全县最高点为大南山,海拔1940米,最低点海拔163米的桑江出境处石门塘,浔江水系呈树枝状遍布全县。这山山水水构成了秀丽的、如诗如画的龙胜风光。 龙胜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1℃,平均无霜期314天,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3]山上山下终年花木纷披,绿阴蔽日。森林覆盖率达76.4%,绿化率达96.4%,是广西的重点林区。位于龙胜县与临桂县交界处的花坪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大自然博物馆”...[详细] |
桂林特产 |
豆腐乳、桂林辣、三花酒、西瓜霜、荔浦芋、沙田柚等。 |
桂林历史 |
 | 桂林 | 桂林历史悠久。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是母系氏族的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 隋朝 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 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详细] |
桂林风光图片欣赏 | 更多图片 |
 |
桂林.阳朔西街 |
 |
桂林.阳朔遇龙河工农桥 |
 |
桂林.阳朔.漓江 |
 |
桂林.正阳步行街 |
 |
桂林.滨江路园式风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