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汀江上游,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代置县后,从盛唐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悠久的历史给长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修建的古城墙、独特罕见的唐宋“双阴塔”古井;还有革命遗址:长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红军医院旧址福音医院、周恩来旧居——中华基督教堂和刘少奇旧居——水东街204号。所有这些,足以使人领略汀州古城的历史风采,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之一”。    到长汀,游客可参观的古迹点有:唐宋古城墙、汀州府文庙、宋明时期客家传统民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足迹。另外,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陆游、明代《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世界法医鼻祖宋慈和清代《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等名人,也都在长汀留下了足迹,游客可一一考察。    参观长汀古城之后,不妨游览一下长汀的山水风光。长汀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与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相映成趣,独树一帜。有苍松入云的卧龙山、岩峭洞幽的拜相山、千姿百态的官坊溶洞,还有朝夕烟霞的朝斗岩,都是游客不可不看的风景。同时还可在长汀进行山泉沐浴、民居探访、河边垂钓和烧烤野炊等活动。特别是每年10月18日,在汀江客家母亲河举行世界客属公祭活动。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779年(唐大历十四年)。当时的汀州刺史陈剑将汀州州治从东坊口迁到今址,初建的城墙为土筑,防御设施简单,无子城、敌楼及护城河。
859年(唐大中十三年)刺史刘峻始增筑子城和敌楼179间。
1066年(宋治平三年),汀州太守刘均第一次扩建州城,筑土城墙周长“二百五十四”步,城墙基宽10米,厚3.3米,高6米。开挖城壕引西溪东流,扩展城址范围:东临汀江,西至西门,南接三元阁,北连卧龙山。开辟6道城门:东北兴贤门(后改朝天门)、东为济川门(后改丽春门),南为通远门(后改镇南门)、鄞江门(后改广储门)、颁条三门,西为秋成门(后改通津门)。增修敌楼510间及敌垛。 1371年(明洪武四年),土城墙全部包以砖石,建女墙约 4000米。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汀州太守杨世芳与长汀知县王邈,筑土为县城,总长约2067米,城堞2180余个,列7门。汀州府形成两圈城墙,内圈为汀州府城墙,外圈为长汀县城墙,遂有城内城外之分。
1631年(明崇祯四年),郡守笪继良遵旨“撤郡城增县城,合郡县为一”。此举先后历时6年,至1636年(明崇祯九年)10月告竣,完成了州县城墙合一的大局,并增修城墙225O米,共1200个城堞。此时城墙以汀江为界,从东向南绕到西北,一直围到卧龙山脊。 清末以后,汀州古城墙年久失修。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出专款按历史原貌修复,使唐代汀州古城墙焕发古城独有的韵味,仿佛一道永不消失的彩虹,为客家首府长汀历史的天空添光加彩。
1996年,汀州古城墙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景区名片 | | 详细地址 |  | 龙岩市长汀县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访量(PV) |  | 5976 . 今天 6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龙岩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