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江历史街区保留下来的古旧建筑中,除了大量的民居、深宅大院、寺观外,义庄祠堂占有相当的数量,可见古人十分重视义庄祠堂的建设。 义庄创自宋代名臣范仲淹。北宋皇右元年(1049),在杭州任知州的范仲淹回归乡里时认为“俸赐之余宜以周宗族”,因取平时之积蓄购买良田千亩,捐赠给范氏宗族,作为族人公产,名为义田。还在城中灵芝坊(今范庄前)祖宅设立义宅、义学,以济养群族,并亲手制定义庄的管理规矩。义庄的主要任务是春秋祭祀祖先,维修坟墓,纂辑族谱,以义田收租赡养族人之贫困者。族中有鳏寡孤独,及读书无膏火之资,年长无婚嫁之费者,义庄皆予资助。一般立庄正一人,庄副一人,司其出纳。 两宋及元代,由于朝廷提倡儒学,器重士人,因此对兴办义庄予以鼓励。政府不仅在道义上给以褒奖,而且在田赋上给予优惠。义庄除向国家缴纳租赋外,其余如差役、科折一律免除。官僚地主纷纷效仿兴办,明朝嘉靖、万历以后义庄渐多。内阁首辅申时行与子申用懋在苏州建申氏义庄,置田一千一百余亩。清康熙时开始对设义庄者正式加以旌表,有的赐以“敦本表俗”匾额,并从法律上对义庄加以保障。义田逐渐演化为大地主保存、兼并土地的一种方式,义庄已与祠堂、族学完全合一,成为维护、扩大宗族势力的重要经济基础。到清朝后期,一些地方志也开始关注义庄,把义庄作为其记述内容。据民国《吴县志》记载,清末苏州府所属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存在62处义庄,始建于清代的有55处,同治以后所建的为32处,三县义田总面积达7万多亩。1946年统计尚有32家,1949年有23家。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义庄、祠堂相对比较集中,有些至今尚存遗构,如潘氏松麟义庄、董氏义庄等已被列为控制保护古建筑。现就此作些介绍。 潘氏松麟义庄在悬桥巷今58号,清道光十二年(1832)翰林院编修潘遵祁奉其祖潘奕隽遗命,创建于嘉庆时藏书家黄丕烈“百宋一廛”藏书楼故址。现存祠堂及花厅等建筑,祠堂面阔三间10.5米,进深10.6米。花厅装饰较精。还有成丰三年(1853)《松麟义庄记》碑一方。 丁氏济阳义庄在悬桥巷今4l号,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知丁锦心遵其父丁肯堂遗志创建。现存庄舍三进。头门三问五檩,前有“丁氏义庄”砖额,后有清咸丰七年(1857)门楼,额题“遗泽流长”。祠堂面阔四间12.3米,进深六檩9.6米,前有鹤胫椽翻轩。后堂三间。第一、二进以两庑连接,天井中植有...[展开阅读] |
景区名片 | | 详细地址 |  | 苏州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访量(PV) |  | 2101 . 今天 3 |
景区地图指示 |  义庄祠堂 义庄祠堂
苏州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苏州论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