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 |    众所周知,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而在五邑侨乡的鹤山市古劳镇,也有被称为“中国威尼斯”的地方,它就是古劳水乡。
(一)围墩水乡的历史
   古劳水乡位于古劳镇西江河畔,指围墩一带的双桥、上升、新星、坡山(现属沙坪镇)等地。古劳西江边一带,早在晋代已有人类在此活动,当时还是一片滩涂泽国。明洪武二十七(公元1394年),古劳木便坊人冯观兴(字八秀),坡山人梁民盛等赴京呈告,获得朝庭批准,工部派刘永旋(新会人)主持古劳围的兴建。次年筑成古劳大水围。洪武二十九年,筑成了小水围(又称坡山铁围)。大、小围联成古劳围,自石岩头延伸至沙坪河口左岸。在此前后,还修筑了大郡、长乐、前江、独江、古劳围内围等十多条堤围,用以收束境内白水坑等十三坑溪水。新中国成立后,市、镇政府通过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对西江大堤的加固和内堤的堤路结合整治,可以抵御百年一遇洪水袭击,水乡人民从此不再担惊受怕,可以安居乐业了。
   古劳水乡又称围墩水乡,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围墩”得名的由来是根据水乡的地理特点命名的,意即堤围下的一个个“墩”(屋宇集中地),少则一两户,多则十几户人家。每个墩都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名字,如南安社、水楼墩、太和里等等,这里堤内有塘,塘边有地,地上有树,树间有村,村里有桥,桥下有河,河中有船,是典型的最具珠江三角洲地理特点的南国水乡。
   古劳水乡因为是西江冲积而成,所以土地比较肥沃,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桑蚕基地,鹤山乾隆道光县志皆载围墩“无地不桑,无人不蚕”,围墩妇女以蚕为业,道光县志说“计一妇女之力,岁可得丝四十余斤,桑叶一月一摘,摘已复生,计地一亩,月可得叶五百斤,蚕食之得丝四斤,家有十亩之地,以桑以蚕,亦可充八口之食矣”。桑蚕业的发达带动如丝绸、运输、印染等行业的发展。围墩在历史上因地制宜形成独特的生产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为“优秀的人工种养循环系统”,即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屎落塘喂鱼肥塘,塘泥又上地肥桑,周而复始,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
实用资讯 | | 详细地址 |  | 江门市 | 邮政编码 |  | | 景区门票 |  | | 开放时间 |  | | 联系电话 |  | 0750-8777220 | 电子邮件 |  | | 联系QQ |  | | 小贴士 |  | | 推荐度 | |
如果您有问题或其他好推荐,也可以到 [江门论坛]
|
|
|